
(1).古書名。後代多以指稱古代典籍或八卦。《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 注:“皆古書名。” 孔穎達 疏引 孔安國 《尚書序》:“八卦之説,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又引 賈逵 雲:“八索,八王之法。”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六蓺備研,《八索》必該,斯則富矣;振翰摛藻,德音無窮,斯則貴矣。” 唐 楊炯 《<王勃集>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周流窮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為之發揮,以成注解。”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王初寮草詔曰:‘太極函三,運神功于八索;乾元用九,增寶曆于萬年。’”
(2).道教附會的書名。《雲笈七籤》卷九:“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靈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變’,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號曰‘八索’。”
“八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領域的解讀。以下是詳細分析:
古書名
根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八索與《三墳》《五典》《九丘》并稱為上古帝王遺書,屬于失傳的早期文獻。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提到,“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意指八索可能與八卦的推演或哲學思想相關。
典籍代稱
後世常以“八索”泛指古代經典。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用“八索”指代廣博的學識。
道教文獻《雲笈七籤》記載,八索被附會為道教秘傳之書,包含“神靈之教治天下”的内容,分為“三精”“三變”“二化”共八卷。
軍事術語
部分現代研究提出,“八索”可能源于古代軍事術語,指軍隊陣勢的嚴密排列。但這一說法未見于傳統古籍,存在争議。
八卦衍生含義
部分學者認為,八索與八卦的生成原理或占卜方法相關,但具體關聯尚無定論。
建議參考《左傳》《雲笈七籤》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證。若需具體曆史背景或道教内容,可提供補充方向。
《八索》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八條繩子懸挂”。它由部首“⼋”(八)和“⽂”(索)組成。
《八索》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農業社會。在農田中,人們常常使用繩索将糧食等物品懸挂起來,以免被地面潮濕或蟲害侵害。這種懸挂方式利于通風,有助于物品的保持和儲存。
在繁體中,該詞的寫法為“八拾”。字⾯意思和拼寫與簡體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方式與現代略有不同,包括《八索》。
八的古代寫法為“八”。
索的古代寫法為“䇚”。
1. 農民用八索将莊稼曬在地裡,以保持水分和營養。
2. 大貨車使用八索将貨物固定在車廂上,以确保安全運輸。
3. 老師用八索懸挂各種教具,方便學生觀摩。
組詞:八索繩、八索懸挂、八索丢失。
近義詞:繩子、吊索、絞索。
反義詞:放下、解索、開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