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古書名。後代多以指稱古代典籍或八卦。《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 杜預 注:“皆古書名。” 孔穎達 疏引 孔安國 《尚書序》:“八卦之説,謂之八索。索,求其義也。”又引 賈逵 雲:“八索,八王之法。” 晉 葛洪 《抱樸子·安貧》:“六蓺備研,《八索》必該,斯則富矣;振翰摛藻,德音無窮,斯則貴矣。” 唐 楊炯 《<王勃集>序》:“每覽韋編,思弘大《易》。周流窮乎八索,變動該乎四營,為之發揮,以成注解。” 宋 袁褧 《楓窗小牍》卷上:“王初寮草詔曰:‘太極函三,運神功于八索;乾元用九,增寶曆于萬年。’”
(2).道教附會的書名。《雲笈七籤》卷九:“後有八帝,次三皇而治,又各受一卷,亦以神靈之教治天下。上三卷曰‘三精’,次三卷曰‘三變’,次二卷曰‘二化’,凡八卷,號曰‘八索’。”
“八索”是中國古代典籍名稱,其釋義可從詞源、本義、引申義三方面解析:
一、詞源與出處
“八索”最早見于《左傳·昭公十二年》:“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東漢經學家賈逵注:“八索,八卦之說。”孔穎達疏引《尚書序》稱“八索”為“八卦之書”,指通過八卦推演宇宙規律的典籍。
二、本義考釋
“八索”本指上古八類記事法則。《說文解字注》引鄭玄注:“索,數也。事義為八類,若《周禮》八法。”一說“索”通“素”,指白絹所書文獻,與龜甲、竹簡載體形式相關,代指早期成系統的典籍分類。
三、引申與流變
後世引申為代稱失傳的古籍或文化體系。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将“八索”納入“三代之典”範疇,認為其内容涉及天文曆法、地理物産等原始知識系統,與《周易》卦象學說存在淵源關系。現代漢語中多用于學術語境,指代中華文明早期文獻遺存。
“八索”是一個具有多重含義的古代詞彙,其解釋需結合曆史文獻和不同領域的解讀。以下是詳細分析:
古書名
根據《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八索與《三墳》《五典》《九丘》并稱為上古帝王遺書,屬于失傳的早期文獻。孔安國在《尚書序》中提到,“八卦之說,謂之八索”,意指八索可能與八卦的推演或哲學思想相關。
典籍代稱
後世常以“八索”泛指古代經典。例如,晉代葛洪在《抱樸子》中用“八索”指代廣博的學識。
道教文獻《雲笈七籤》記載,八索被附會為道教秘傳之書,包含“神靈之教治天下”的内容,分為“三精”“三變”“二化”共八卷。
軍事術語
部分現代研究提出,“八索”可能源于古代軍事術語,指軍隊陣勢的嚴密排列。但這一說法未見于傳統古籍,存在争議。
八卦衍生含義
部分學者認為,八索與八卦的生成原理或占卜方法相關,但具體關聯尚無定論。
建議參考《左傳》《雲笈七籤》等原始文獻進一步考證。若需具體曆史背景或道教内容,可提供補充方向。
百骸九竅白役巴歈愎勃避命钗镮成千上萬疇答叢曹劇部大嬸兒诋短饤座蚪峰鬥碁杜葵兒童福利院風沙根蟊鬼推磨會車翚甍旌孝就命舉借俊氣郡縣鹍鲸泐嵃連蹇瞭望哨流徒隴頭吟鹵掠面審納納捏兩把汗乾贶傾竦氣俗柔節若下鬙鬙善類蛇舅母生後書符咒水梳攏矟騎束蒲為脯蘇木速訟鼧鼥王铎亡以危心務法下币绡黼虓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