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殉葬用的偶像。喻指犧牲品。 中傑英 《羅浮山血淚祭》:“六六年的秋風一起,我們便和 陳老先生 一同變成了反動學說的墓俑。”
“墓俑”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釋:
1. 基本釋義
指古代墓葬中用于陪葬的偶像(如陶俑、木俑等),通常作為替代活人殉葬的象征物。例如秦始皇陵兵馬俑即屬于典型的墓俑。
2. 引申義
該詞常被比喻為犧牲品或被迫承受苦難的對象,帶有批判性色彩。例如作家中傑英在《羅浮山血淚祭》中寫道:“六六年的秋風一起,我們便和陳老先生一同變成了反動學說的墓俑。”,此處以“墓俑”暗喻特殊曆史背景下知識分子的遭遇。
補充說明
如需進一步了解例句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文學作品《羅浮山血淚祭》及相關考古研究資料。
墓俑是指古代中國墓葬中為了陪葬而制作的陶俑。它是為了輔助死者在來世生活中所需,認為死者在死後依然需要人和物質的陪伴。
拆分部首和筆畫:
“墓”字由土部和目部組成,共9畫。
“俑”字由亻部和用部組成,共10畫。
來源:
“墓俑”一詞的來源較官方出土文物較晚,該詞最早出現在西安事變爆發後,民衆開土進行抗日隊伍複員的活動,根據證據推測在這個時期形成了“墓俑”這個詞。
繁體:
墓俑(繁體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墓俑
例句:
他是一位專門研究古代墓俑的考古學家。
組詞:
墓碑、陶俑、陪葬品、陵墓
近義詞:
陶俑、陶偶
反義詞:
活人、生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