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peak with a flow of eloquence;talk volubly] 言談有若滔滔流水,源源不絕于口,形容口才敏捷,善于辯解
亦作“ 口如懸河 ”。亦作“ 口似懸河 ”。說話象河水下瀉,滔滔不絕。形容能言善辯。語出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賞譽》:“ 王太尉 雲:‘ 郭子玄 語議如懸河瀉水,注而不竭。’”《三國演義》第四五回:“假使 蘇秦 、 張儀 、 陸賈 、 酈生 復出,口似懸河,舌如利刃,安能動我心哉!”《金6*瓶6*梅詞話》第三三回:“﹝ 韓道國 ﹞但遇着人,或坐或立,口若懸河,滔滔不絶。”《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 德稱 口如懸河,賓主頗也得合。” ********* 《患難馀生記》第一章:“他好像把法庭看作救亡運動演講大會,回答時侃侃而談,口若懸河。”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口若懸河漢語 快速查詢。
“口若懸河”是一個漢語成語,讀音為kǒu ruò xuán hé,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形容說話像瀑布傾瀉般滔滔不絕,比喻口齒伶俐、能言善辯,且話語連續不斷。該成語通過“懸河”(即瀑布)的意象,生動展現言辭流暢、富有感染力的特點。
該成語不僅體現語言表達的流暢性,還隱含對思維敏捷的贊美。需注意語境差異:若過度使用,可能暗含“言之無物”的批評。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世說新語》《石鼓歌》等原著,或查閱權威詞典。
《口若懸河》是一個成語,形容人的口才非常出色,能夠滔滔不絕地說話,極富表達能力和口才技巧。
《口若懸河》由三個部首組成:口(嘴巴)、人(人)、心(心思)。
它的總筆畫數為20畫:口(3畫)、若(8畫,若字的總筆畫數是12,加上口部分的3畫),懸(10畫)、河(7畫)。
《口若懸河》源自唐代文學家杜牧的《秋夜将曉出籬門迎涼有感二首·其一》,其中描述了一個形容杜牧博學多才,口才了得的故事。
其繁體寫法是《口若懸河》。
在古代漢字書寫中,口的上方是三個點,表示嘴巴張開,唇齒間露出舌頭,如今的寫法是「口」;而若字中的「如」原本是一個田字,表示窄小的樣子,用在組字時表示若小窄狹。
他口若懸河,能夠在會議上精彩地發表長篇演講。
滔滔不絕、辭令如椽、口若懸河、口才絕倫
辭令如椽、口若懸河、口才絕倫
不辭辯論、陸口無憑、緘口不言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