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helter oneself] 在某處勉強居住、生活,安身
無容身之地
(1).安身;存身。《韓非子·詭使》:“而斷頭裂腹,播骨乎平原野者,無宅容身,身死田奪。” 北魏 郦道元 《水經注·河水一》:“ 戴氏 《西征記》曰,今見祠在東岸,臨 河 累石為壁,其屋宇容身而已。” 唐 張籍 《移居靜安坊答元八郎中》詩:“作活每常嫌費力,移居祗是貴容身。”《水浒傳》第五五回:“ 宋江 道:‘某等衆人,無處容身,暫佔水泊,權時避難。’” 張天翼 《春風》:“ 邱老師 深深地歎了一口氣,覺得這裡小得容身不住:四面的牆壁壓着他呼吸都不大靈便。”
(2).保全自身。喻指苟且偷安。 漢 袁康 《越絕書·越絕請籴内傳》:“不聽輔弼之臣,而信讒諛容身之徒,是命短矣。以為不信, 胥 願廓目于邦門,以觀 吳邦 之大敗也。”《漢書·朱雲傳》:“ 雲 數上疏,言丞相 韋玄成 容身保位,亡能往來,而 鹹 數毀 石顯 。”《三國志·魏志·杜恕傳》:“若屍祿以為高,拱默以為智,當官苟在於免負,立朝不忘於容身,絜行遜言以處朝廷者,亦明主所察也。”
"容身"是漢語常用動詞,其核心含義指獲得安頓身體的處所或環境,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被解釋為"安身;存身"。《漢語大詞典》進一步将其拆解為"容"與"身"的合成詞,"容"取容納、包容之意,"身"指人的軀體或自身存在,組合後既表達物理空間的容納,也蘊含社會關系的接納。
該詞的詞義發展呈現雙重維度:其一指向具象空間概念,《古代漢語詞典》引《莊子·盜跖》"窮于商周之間,圍于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的典故,佐證其原初含義指在困境中求得栖身之所;其二衍生出抽象社會意義,如《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所述"在社會上找到立足之地",體現個人與環境的適應關系。
在近義詞系統中,"安身"側重生活基礎的建立,"栖身"多指臨時性住所,"托身"則強調依附關系。反義詞"流離"凸顯居無定所的狀态,"漂泊"側重空間的不穩定性。北京大學中文系《現代漢語》教材指出,該詞在現代語境中常用于"容身之處"的固定搭配,表達對生存空間或社會地位的訴求。
主要參考文獻:
“容身”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róng shēn,其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文用例或文化背景,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古代漢語詞典》。
哀勸百慮一緻班門弄斧參拍摻落侈滿出世色詞意代紀呆衷撒奸颠錯跕墜鋒戈鳳皇福壤革修過目成誦尖峰階道伎工鯨猾鸠茲戢心軍勞考中匡合媿佩闊達藍田淚珠臉孔令旗令人矚目瀝水虜役陸種迷國民母靡屑迫力欠爽七返靈砂情郎漆樹屈高就下柔遠鎮迩上戮釋疑授精瘦棱棱死臣同樣通藝王統玩洩頑坐吳姝無妄之禍纖趺潇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