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盜窟的意思、盜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盜窟的解釋

猶盜巢。 宋 劉子翚 《谕俗》詩之十:“茲鄉山水佳,昔乃為盜窟。”《明史·劉玉傳》:“ 福建 、 浙江 盜起,命往督兵捕。議創 壽寧縣 於 官臺山 ,以清盜窟。”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柳生》:“適從 江 臬娶婦而歸,不意途陷盜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盜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指盜匪聚集、盤踞的巢穴或山寨。以下從詞典角度對其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

    • 盜:指偷竊、搶劫財物的人,即盜賊、強盜。
    • 窟:原意指洞穴、巢穴,引申為壞人聚集藏匿的場所。
    • 合義:“盜窟”即“盜賊之窟”,指強盜、土匪等非法武裝團夥占據作為大本營、據點的地方。它強調這個地方是匪徒們居住、藏匿、策劃和實施劫掠活動的中心。例如:“官兵圍剿了山中的盜窟。”
  2. 結構與用法:

    • “盜窟”是一個偏正式複合名詞,“盜”修飾“窟”,表明“窟”的性質屬于盜匪。
    • 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語(如“盜窟易守難攻”)或賓語(如“端掉盜窟”、“潛入盜窟”)。
    • 帶有貶義色彩,常用于曆史叙述、文學作品或描述特定時期的匪患情況。
  3. 曆史與文化背景:

    • 該詞常見于描述中國古代或近代(如清末民初)社會動蕩時期,山林水澤之中常有武裝匪幫割據一方,其盤踞之地即被稱為“盜窟”。
    • 在中國古典小說如《水浒傳》中,梁山泊雖被賦予反抗壓迫的正面色彩,但在官方視角下也曾被視為“盜窟”。
    • 反映了曆史上因治理不力、民生困苦等原因導緻的地方治安問題。來源參考:對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和治安狀況的普遍曆史研究,如費正清《劍橋中國史》系列中關于地方治理的章節(鍊接因具體章節而異,此處僅作來源說明)。
  4. 同義與近義:

    • 同義詞/近義詞:匪巢、賊窩、山寨(在特定語境下)、強盜窩、土匪山寨。
    • 區别:“山寨”本義指山中設有防守栅欄的地方,後引申為綠林好漢或盜匪的據點,含義更廣,有時中性甚至帶草莽英雄色彩;“盜窟”則更明确指向盜匪的巢穴,貶義更直接。“匪巢”、“賊窩”與“盜窟”意思最為接近。

引用參考來源:

網絡擴展解釋

“盜窟”是一個漢語詞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一、基本含義 “盜窟”指盜賊或土匪聚集的巢穴,也可比喻壞人藏匿的場所。該詞由“盜”(盜賊)和“窟”(洞穴)組成,字面意為“盜賊的洞穴”。近義詞包括“山寨”。

二、曆史文獻用例

  1. 宋代:劉子翚《谕俗》詩提到“茲鄉山水佳,昔乃為盜窟”,描述某地曾為盜賊盤踞之處。
  2. 明代:《明史·劉玉傳》記載朝廷為清除福建、浙江的盜匪,提議在官台山設立壽甯縣,以“清盜窟”。
  3.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柳生》中寫道“途陷盜窟”,指途中誤入盜賊巢穴。

三、現代用法 現代語境中,“盜窟”多用于文學或曆史描述,強調非法群體的聚集地。例如:“警方突襲了山中的盜窟,抓獲多名嫌疑人。”

該詞兼具字面(物理巢穴)與比喻(非法勢力據點)兩層含義,常見于曆史記載和文學作品,現代使用頻率較低,多保留書面色彩。

别人正在浏覽...

安佳闇黝巴黎薄惡保母邊引臂膀不經世故不食人間煙火蔔占腸子赤壁出師有名詞令存理大出喪倒裳疊地發意生情敷珍改步高鄰根勘海納百川鴻爪春泥疆垣箋藤校書箋靜慮金紅金雞竿開凍靠得住課詩啷當,啷當兒連珠箭鄰伍亂套排掉破故噗嗵慶祉狨坐柔謹柔術肉杌傷俘蜃蛤實境濕渌渌贳貣舒釋帑銀同國土姓歪七豎八瓦衣窩贓吳鄧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