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也稱《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武英殿聚珍版全書》。叢書名。武英殿是清宮内殿名,設有修書處。1773年乾隆帝命從《永樂大典》中彙輯罕見著作,計一百三十八種,用木活字排版,定名“聚珍版”。
“武英殿聚珍版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纂的一部重要叢書,其核心信息及背景如下:
該叢書全稱《武英殿聚珍版叢書》或《武英殿聚珍版全書》,由乾隆帝于1773年下令編纂,主要從《永樂大典》及各省進獻的萬餘種書籍中精選138種罕見且“有裨益于世道人心”的著作整理而成。因采用木活字印刷技術,乾隆認為“活字”名稱不雅,故改稱“聚珍版”。
武英殿是清代宮廷重要修書機構,除聚珍版書外,還校刻《十三經》《二十四史》等“殿本”書籍,以校勘精審著稱。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書目或版本差異,可參考故宮博物院或權威古籍研究資料。
《武英殿聚珍版書》是指由清代乾隆皇帝所創立的武英殿個人圖書館中所收藏的珍貴文獻。這些書籍都是經過精心選擇和整理,包括曆史、文學、藝術等各個領域,被視為稀世珍寶。
《武英殿聚珍版書》的拆分部首為“歹”和“阝”,其中“歹”是表示“死亡”的意義,而“阝”是表示“防禦”的意義。根據部首的劃分,可以推斷出《武英殿聚珍版書》與死亡和防禦相關。
根據拆分的筆畫來看,《武英殿聚珍版書》共有14畫,結構相對複雜,字形工整。
《武英殿聚珍版書》來源于清代乾隆皇帝,他對文化藝術的熱愛和收藏品的追求使得他建立了龐大的圖書館和珍藏品。
該詞沒有繁體字寫法,因其是特定的命名,沒有隨着時間演變而産生繁體字形式。
古時候并沒有《武英殿聚珍版書》這個詞語存在,因此沒有相應的古代漢字寫法。
1. 乾隆皇帝對于《武英殿聚珍版書》的收藏可謂是孜孜不倦。
2. 前往參觀《武英殿聚珍版書》的觀衆絡繹不絕,紛紛贊歎其中的珍品。
1. 筆者親眼目睹了《武英殿聚珍版書》的盛況。
2. 這家圖書館聚藏了許多值得一讀的珍籍。
1. 寶典
2. 珍藏
普通書籍、平凡文獻、無價值的文物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