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逴龙的意思、逴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逴龙的解释

传说中的山名。《楚辞·大招》:“北有寒山, 逴龙 赩只。” 王逸 注:“ 逴龙 ,山名也。赩,赤色,无草木貌也。言北方有常寒之山,阴不见日,名曰 逴龙 。”一说神名。 洪兴祖 补注:“《山海经》:西北海之外有 章尾山 ,有神身长千里,人面蛇身而赤,是烛九阴,是谓 烛龙 。疑此 逴龙 即 烛龙 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逴龙"是汉语古词中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构字法和文献用例两方面解析:

一、构字释义 "逴"在《说文解字》中释为"远也",段玉裁注"谓深远也"(来源:中华书局《说文解字注》),本义指空间或时间上的遥远。"龙"作为神话生物,《尔雅·释畜》载"龙,鳞虫之长",象征祥瑞与超凡力量(来源:商务印书馆《尔雅义疏》)。二字组合构成偏正结构,字面可解作"远行/超凡之龙"。

二、文献用例 该词现存最早见于战国楚辞,屈原《九章·抽思》有"逴龙赩只"句,王逸注:"逴龙,山名",洪兴祖补注引《山海经》"逴龙地望在西北海外"(来源:上海古籍出版社《楚辞补注》)。汉代《淮南子·地形训》载"烛龙在逴龙之野",高诱注将"逴龙"解作地域特征形容词(来源:国家图书馆藏明刻本《淮南鸿烈解》)。

三、语义流变 唐宋以降,该词多出现在仿古文学作品中,如韩愈《南海神庙碑》"逴龙蜿蜒",此处已转化为对神龙行迹的动态描写(来源:人民文学出版社《韩昌黎文集校注》)。清代考据学派则注重还原其地理指涉,戴震《水地记》考证"逴龙即钟山别称"(来源:浙江书局《戴震全集》)。

网络扩展解释

“逴龙”是一个具有多重解释的古代词汇,其含义需结合文献和学术观点综合分析:

  1. 基本词义与出处 读音为chuò lóng,最早见于《楚辞·大招》中的诗句“北有寒山,逴龙赩只”。东汉学者王逸注释为北方一座终年寒冷、无草木的赤色山名。

  2. 学术争议的两种解释

    • 山名说:主流观点认为指北方极寒之地的一座山,因环境阴冷无光而得名。
    • 神名说:宋代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提出可能为“烛龙”的异写,引《山海经》中章尾山之神“烛龙”——身长千里、人面蛇身,掌控昼夜更替的神兽。
  3. 文化关联性 两种解释均与古代对北方神秘地域的想象相关:山名说强调地理特征,神名说则与创世神话中的光明掌控者相联系,反映了先民对自然现象的神格化解读。

注: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使用极少,研究时需注意不同版本古籍的异文现象。如需深入探究,可查阅《楚辞》注疏本及《山海经》相关篇章。

别人正在浏览...

並湊昞然鷩衣宸眷初末淳壹大八洲达道道路传闻多元函数反路飞泉幅巾赅存赶面杖公谊官势黄棍皇舞奸子警联经说局面举子旷絶愧屈灵圉临颖李土鼓笼山络野鸾霄旅望梅粉蟠结根据朋辈鈚箭频行泼寒顷代清弦起嗣球璧痊瘥软玉上春生天十八般事理适情事无大小水火无交説大口疏引题咏抟扶未若无扰遐昌飨射下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