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阿黎耶識 ”。梵語的譯音。意譯為“藏識”。為佛教大乘唯識宗的内在心識的第八識,是世界和衆生“自我”的本源,它含藏着一切事物的種子,也是輪回的主體和解脫的依據。 清 龔自珍 《南嶽大師<大乘止觀>科判》:“止觀境界分三科:一、真實性,即真如;一、依他性,即第八阿黎耶識;一、分别性,即第六、第七識。” 章炳麟 《建立宗教論》:“第二自性,由第八阿賴耶識、第七末那識,與眼、耳、鼻、舌、身等五識虛妄分别而成。” 範文瀾 《唐代佛教·佛教各宗派》:“末那識意為自我本體的顯現,站在自我本體後面的那種自我本體,叫做第八識,即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ālàiyēshí)是佛教唯識學(瑜伽行派)的核心概念之一,指藏于衆生内心深處、能含藏一切經驗與潛在種子的根本心識。以下從漢語詞典釋義、佛學内涵及文化意義三方面詳細闡釋:
《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
阿賴耶識:梵語 ālaya-vijñāna 的音譯。意譯為“藏識”“無沒識”。佛教唯識宗所說八識中的第八識,謂能永恒執持産生一切事物的種子,為宇宙萬有之本。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詞源解析:
唯識學将心識分為八類,阿賴耶識為最深層的第八識,具有以下核心特性:
能藏性
如倉庫般儲存一切善惡行為的潛在能量(種子),是業力因果的載體。
來源:《成唯識論》卷三:“此識能藏諸法種子,名阿賴耶。”
所藏性
被第七末那識(我執識)恒執為“自我”,成為煩惱根源。
來源:世親《唯識三十頌》:“依止阿賴耶,現前我法執。”
執持性
維持生命活動與肉體不壞,直至死亡時最後脫離軀體。
來源:《瑜伽師地論》卷五十一:“阿賴耶識執受色根,諸根由此得存。”
異熟性
前世所造業力種子成熟後,推動輪回轉生,形成今生果報。
來源:玄奘譯《攝大乘論》:“此識能引諸界趣生,故名異熟。”
阿賴耶識理論構建了唯識學“萬法唯識”的宇宙觀:
來源:于淩波《唯識學綱要》,東方出版社。
阿賴耶識是佛教唯識宗的核心概念,以下從多個維度綜合解釋其内涵:
阿賴耶識(梵文Ālaya-vijñāna)是第八識的梵語音譯,意譯為"藏識"或"種子識"。它被描述為存儲一切生命經驗與業力的根本識,如同龐大倉庫般承載着過去、現在、未來的所有信息。在八識體系中,前五識對應感官功能,第六識為意識,第七末那識執取自我,第八識即阿賴耶識。
别稱 | 側重含義 | 來源依據 |
---|---|---|
如來藏 | 清淨無染的佛性本質 | 、6 |
異熟識 | 業果成熟顯現的特性 | 、6 |
一切種子識 | 含藏萬法種子的功能 | 、6 |
注:如需了解更詳細的八識運作機制或曆史演變,可參考(搜狗百科)學術解析。
把兄弟悲憯辯略筆大如椽冰魂雪魄殡棺不過布料不念舊惡步态財食癡雲傳稱趣裝盜粜道在屎溺德意志邦聯點涴東指西畫都鹹肚腸蕃熟梵志膚淺光有廣座橫帶鴻門兼領結附金丸使者開亮空乘痨傷列光獵鹿裡舍曆下亭虜役漫兒煤氣機密商碁經青春子奇希诎意僧俗澀體篩子聖治申控水兵說法酸悭統戎推核畏畏縮縮無氣歇閑谷笑不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