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beat a drum]∶擊鼓
(2) [feel uncertain]∶感到沒有把握
(3) [feel nervous]∶感到心神不定,忐忑不安
還不知結果,她心裡直打鼓
(1).擊鼓。 南朝 宋 劉義慶 《世說新語·豪爽》:“﹝ 王敦 ﹞自言知打鼓吹。” 劉孝标 注:“ 敦 嘗坐 武昌 釣臺間,聞行船打鼓嗟稱其能。” 唐 杜甫 《十二月一日》詩之二:“負鹽出井此溪女,打鼓發船何郡郎?” 宋 姜夔 《鹧鸪天》詞:“移家徑入 藍田縣 ,急急船頭打鼓催。” 沉從文 《從文自傳·辰州》:“我不會吹號,卻能打鼓。”
(2).特指敲打小鼓收買廢雜舊貨的小販。 清 無名氏 《燕京雜記》:“有荷兩筐擊小鼓以收物者,謂之打鼓。交錯于道,鼓音不絶,貴家奴婢每盜出器物以鬻之打鼓,旋得旋賣。” 清 楊米人 《都門竹枝詞》之八一:“可憐貧到無錐處,百物都歸打鼓收。” 清 無名氏 《燕台口號》之六三:“小鬟拾得零星物,高叫街頭打鼓兒。” 老舍 《駱駝祥子》二十:“他叫來個‘打鼓兒的’,一口價賣了十幾塊錢。”
(3).形容心裡忐忑不安。《乾隆下江南》第三回:“ 輔臣 隨着小徒弟來到掌櫃屋中……掌櫃笑嘻嘻的説沒什麼事情,先請坐,不忙哪, 輔臣 心想,向例掌櫃沒有這們客氣過,料非好事,不由心裡直打鼓。” 巴波 《你是在為人類服務嗎?》一:“我又看了一遍 巴老師 的信,心裡的确有點打鼓,去不去赴約呢?”
“打鼓”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擊鼓動作
指通過敲擊鼓面發出聲音的行為,常見于音樂演奏、節日慶典或傳統儀式。例如“元宵節表演常包含舞龍、打鼓等環節”。這一用法最早可追溯至南朝文獻,《世說新語》記載王敦自稱“知打鼓吹”。
職業特指
在特定曆史時期(如清代至民國),指代敲小鼓收購廢品的商販。這類小販通過鼓聲招攬生意,老舍《駱駝祥子》中描述過相關場景。
形容心理狀态
表示因不确定或緊張而感到忐忑不安,如“等待結果時心裡直打鼓”。該用法通過擊鼓的節奏感類比心跳加速的狀态,常見于口語表達。
注:以上解釋綜合了權威詞典定義、文學作品案例及民俗文化背景,完整信息可查閱相關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