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欺騙陷害百姓。《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趙岐 注:“是由張羅罔以罔民者也。”《漢書·刑法志》:“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鉗一等,轉而入於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 明 劉基 《玉兔泉銘序》:“夫 檜 之罔民設詐,豈下於 高莽 哉!”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錢法之變》:“然今日行之,不免更為罔民之事。”一說,猶無民。 清 俞樾 《群經平議·孟子一》“是罔民也”:“此罔字當訓為無……是罔民也,猶言是無民也。”
“罔民”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需結合文獻語境綜合理解:
在多數古籍語境中,“罔民”更側重統治者以權術陷害百姓的貶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例如孟子使用時,強調政策失當導緻民衆被迫犯罪,屬于主動的“設網”行為。
《罔民》是一個漢語詞彙,它指的是不屬于任何國家的人,或者說沒有國籍的人。在英文中,可以翻譯為“stateless”。
《罔民》由兩個部首組成,左邊的部首是“網”,右邊的部首是“民”。它共有12個筆畫。
《罔民》一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秦風·蒹葭》中,表示沒有國家的人。在古代,流亡、流民、逃亡等詞語也用來描述與《罔民》相似的概念。
《罔民》的繁體字為「罔民」。
在古代漢字中,罔字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例如,西漢時期有一種叫做“缪”的寫法。而民字的古時寫法與現在相似,但會有略微差異。
1. 他是一個罔民,沒有任何國籍。
2. 難民問題導緻很多人成為罔民。
3. 在國際法中,罔民有被保護的權利。
無國籍、流亡者、逃亡者、無家可歸
無國籍、無家可歸、無依無靠
有國籍、有歸屬、有家庭、有國家身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