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罔民的意思、罔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罔民的解釋

欺騙陷害百姓。《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罔民也。” 趙岐 注:“是由張羅罔以罔民者也。”《漢書·刑法志》:“且除肉刑者,本欲以全民也;今去髡鉗一等,轉而入於大辟:以死罔民,失本惠矣。” 明 劉基 《玉兔泉銘序》:“夫 檜 之罔民設詐,豈下於 高莽 哉!” 清 顧炎武 《日知錄·錢法之變》:“然今日行之,不免更為罔民之事。”一說,猶無民。 清 俞樾 《群經平議·孟子一》“是罔民也”:“此罔字當訓為無……是罔民也,猶言是無民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罔民”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曆史深度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拆解為“罔”與“民”兩部分進行解析:

  1. 字義溯源

    “罔”通“網(網)”,原指漁獵工具,《漢語大詞典》載其本義為“用繩索編織的捕獵器具”,後引申為“欺騙、蒙蔽”,如《論語·雍也》中“罔之生也幸而免”即用此意。“民”指百姓、民衆,屬于社會基礎群體。

  2. 詞義内涵

    “罔民”最早見于《孟子·梁惠王上》:“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為也?”朱熹《四書章句集注》釋為“設網羅以害民”,強調統治者以權謀私、欺騙壓迫百姓的行為。該詞多用于古代文獻,指通過法律或權術愚弄、陷害民衆,如宋代王應麟《困學紀聞》評述秦法“罔民之術密矣”。

  3. 現代語義延伸

    在當代語境中,“罔民”一詞仍保留“忽視民衆權益”“欺瞞社會大衆”的批判性含義。例如學者黃樸民在《先秦政治思想史》中指出:“‘罔民’現象本質是對公權力的濫用”。

文獻參考

網絡擴展解釋

“罔民”是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不同角度解析,需結合文獻語境綜合理解:

1.核心含義:欺騙陷害百姓

2.次要解讀:無視或失去民心

3.詞源與引申

在多數古籍語境中,“罔民”更側重統治者以權術陷害百姓的貶義,需結合具體文本判斷。例如孟子使用時,強調政策失當導緻民衆被迫犯罪,屬于主動的“設網”行為。

别人正在浏覽...

暗對安全電壓陂池悲愁垂涕擦床次公擔當不起刀耕火耘電子音樂彫落地坐多快好省讀破高天咯噔狗市故壟國術合座嘒嘒穢累澗沚金柅角抵拘畏兩刀論法林場吏屬慮遠鞔革秘藏命谥名實拿追扒犁盼念蓬藋盆堂披毛求疵箝束峭隽颀立券給韶箾聲碟飾非拒谏時過境遷使民以時屎棋拴馬樁樹皮糖衣炮彈踢斛淋尖突發性橐佗岏山文巧下餔小蘿蔔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