壺漿箪食的意思、壺漿箪食的詳細解釋
壺漿箪食的解釋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原謂竹籃中盛着飯食,壺中盛着酒漿茶水,以歡迎王者的軍隊。後多用指百姓歡迎、慰勞自己所擁護的軍隊。 南朝 梁 陸倕 《石阙銘》:“革車近次,師營 商牧 ,華夷士女,冠蓋相望,扶老攜幼,一旦雲集,壺漿塞野,簞食盈塗。” 宋 蘇轼 《新渠詩》叙:“予方為旅人,不得親執壺漿簞食,以與侯勸逆四方之來者。” ********* 《軍人精神教育》:“軍隊所過地方,真能秋毫無犯,則6*民必争先恐後壺漿簞食以迎之。”參見“ 簞食壺漿 ”。
詞語分解
- 壺漿的解釋 茶水、酒漿。以壺盛之,故稱。《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國子執壺漿。” 唐 李白 《丁督護歌》:“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 元 張憲 《嶽鄂王歌》:“義旗所指人不驚,王師到處壺漿迎。” 明 張
- 箪食的解釋 ∶裝在箪笥裡的飯食 ∶指用飯菜犒勞軍隊百姓孰敢不箪食壺漿迎将軍乎。;;《三國志;諸葛亮傳》詳細解釋.裝在箪笥裡的飯食。《左傳·宣公二年》:“而為之簞食與肉,寘諸橐以與之。” 清 唐孫華 《維揚舟中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壺漿箪食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壺漿箪食”是一個成語,讀作hú jiāng dān sh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 字面解釋:
- 壺:盛液體的容器;漿:湯水;
箪:古代圓形竹制飯器;食:食物。
- 整體意為用箪盛飯,用壺裝湯。
- 引申義:
形容百姓自發帶着食物和飲品,熱烈歡迎、慰勞軍隊的情景,表達對軍隊的擁護與支持。
二、出處與典故
-
文獻來源:
- 最早可追溯至《孟子·梁惠王下》的“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後宋代蘇轼在《新渠詩》序中明确使用“壺漿箪食”一詞。
- 孫中山在《軍人精神教育》中引用此成語,強調軍民關系的重要性。
-
曆史背景:
- 古代戰争中,百姓常以簡樸的飲食犒勞正義之師,如《左傳》記載齊國用箪食壺漿迎接流亡的魯昭公。
三、用法與辨析
- 語法功能:
- 多作賓語或狀語,常與“迎接”“歡迎”等動詞搭配,如“軍隊所過之處,百姓壺漿箪食以迎之”。
- 近義與變體:
- 近義成語“箪食壺漿”(dān sì hú jiāng),二者含義相同,但詞語順序和讀音(“食”讀sì)略有差異。
- 常見誤區:
四、例句與延伸
- 例句:
“秋毫無犯之師,民必壺漿箪食以迎之。”
- 文化意義:
體現中國古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民本思想,常用于贊頌軍民和諧或正義之師的威望。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孟子》《左傳》等文獻或、10的解析。
網絡擴展解釋二
《壺漿箪食》的意思
《壺漿箪食》是一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簡樸的飯食和生活。它意味着用簡單的飯菜和粗糙的餐具,來滿足溫飽的需要,并無奢望、浮華的追求。這裡的壺、漿、箪、食分别指代容器、飲品和食物,表示生活質樸而簡單。
《壺漿箪食》的拆分部首和筆畫
《壺漿箪食》的拆分部首分别是士、竹、⺮、食,其中士的筆畫數為3,竹的筆畫數為6,⺮的筆畫數為8,食的筆畫數為9。
《壺漿箪食》的來源
《壺漿箪食》源自《詩經·小雅·蓼莪》篇,是中國古代詩歌總集之一。該篇描寫了古代簡樸的生活,強調了貧寒但勤勞的人們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維持生計的态度。
《壺漿箪食》的繁體寫法
《壺漿箪食》的繁體寫法為「壺漿箪食」。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中,「箪」的字形是「⺮」和「反」的組合,表示用竹子制作的盛食物的容器。
《壺漿箪食》的例句
他過着《壺漿箪食》的生活,但卻心滿意足。
與《壺漿箪食》相關的組詞
無欲無求、衣食無憂、盡享人生、恬淡寡欲
與《壺漿箪食》相關的近義詞
粗糙飲食、貧苦生活、質樸生活、儉樸生活、樸素生活
與《壺漿箪食》相關的反義詞
奢華生活、富麗堂皇、奢侈享受、鋪張浪費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