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壺漿箪食的意思、壺漿箪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壺漿箪食的解釋

語出《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原謂竹籃中盛着飯食,壺中盛着酒漿茶水,以歡迎王者的軍隊。後多用指百姓歡迎、慰勞自己所擁護的軍隊。 南朝 梁 陸倕 《石阙銘》:“革車近次,師營 商牧 ,華夷士女,冠蓋相望,扶老攜幼,一旦雲集,壺漿塞野,簞食盈塗。” 宋 蘇轼 《新渠詩》叙:“予方為旅人,不得親執壺漿簞食,以與侯勸逆四方之來者。” ********* 《軍人精神教育》:“軍隊所過地方,真能秋毫無犯,則6*民必争先恐後壺漿簞食以迎之。”參見“ 簞食壺漿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壺漿箪食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壺漿箪食"(hú jiāng dān sì)是一個源自古代典籍的成語,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主要從以下角度闡釋:

  1. 基本釋義

    指百姓用壺盛着湯水、用箪(古代盛飯的圓形竹器)盛着飯食(來犒勞軍隊或款待客人)。它生動描繪了古代民衆自發攜帶飲食慰勞他人的場景,常用來形容熱情歡迎和慰勞,尤其指對軍隊或所擁護者的擁護與犒勞。其核心含義在于表達真誠、熱忱的歡迎與款待。《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1986)将其解釋為:“用壺盛着漿湯,用箪盛着飯食。形容百姓犒勞軍隊或款待賓客。”

  2. 典故出處與背景

    該成語最早且最著名的出處是《孟子·梁惠王下》。孟子在論述“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時,引用了商湯伐桀和周武王伐纣的曆史:

    “以萬乘之國伐萬乘之國,箪食壺漿以迎王師,豈有他哉?避水火也。”

    這裡的“箪食壺漿以迎王師”描述了被暴政壓迫的百姓,如同渴望脫離水火般,自發地用箪盛飯、用壺盛湯來迎接解救他們的仁義之師(周武王的軍隊)。這個典故奠定了該成語象征民心所向、熱情擁戴的深層含義。中華書局出版的《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對此有詳細闡述。

  3. 引申意義與用法

    • 熱情歡迎與慰勞:這是最常用的引申義,指群衆自發地、熱忱地歡迎和慰勞他們所愛戴或期盼的人(如軍隊、領袖、貴賓等)。《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第7版)将其釋義為:“古時老百姓用箪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後用來形容軍隊受歡迎的情況。現也用來形容熱情款待。”
    • 民心歸附的象征:源于《孟子》的典故,使其常被用來形容統治者或軍隊因施行仁政、深得民心而受到百姓發自内心的擁護和支持,是“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具體體現。《漢語成語大辭典》(中華書局)在解釋時強調了其“表示百姓對正義軍隊或仁義君主的熱情歡迎和衷心擁護”的層面。

綜上,“壺漿箪食”不僅描繪了古代百姓用簡單飲食慰勞他人的具體行為,更承載了深厚的文化意蘊,象征着民衆發自内心的熱情歡迎、真誠擁戴以及民心所向的力量。

網絡擴展解釋

“壺漿箪食”是一個成語,讀作hú jiāng dān shí,其含義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出處與典故

  1. 文獻來源:

    • 最早可追溯至《孟子·梁惠王下》的“箪食壺漿,以迎王師”,後宋代蘇轼在《新渠詩》序中明确使用“壺漿箪食”一詞。
    • 孫中山在《軍人精神教育》中引用此成語,強調軍民關系的重要性。
  2. 曆史背景:

    • 古代戰争中,百姓常以簡樸的飲食犒勞正義之師,如《左傳》記載齊國用箪食壺漿迎接流亡的魯昭公。

三、用法與辨析

  1. 語法功能:
    • 多作賓語或狀語,常與“迎接”“歡迎”等動詞搭配,如“軍隊所過之處,百姓壺漿箪食以迎之”。
  2. 近義與變體:
    • 近義成語“箪食壺漿”(dān sì hú jiāng),二者含義相同,但詞語順序和讀音(“食”讀sì)略有差異。
  3. 常見誤區:
    • 易混淆“箪食壺漿”的讀音及結構,需注意區分。

四、例句與延伸

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孟子》《左傳》等文獻或、10的解析。

别人正在浏覽...

安谧八鬥之才摽貨鬓钿扯雞駡狗城大侈說闖門出門如賓蹴伏大不韪打對子亶州倒囊燈筒疔瘇鬥豔豐篠改轉幹幹凈凈汵石何極後婚後世虺螣加被奸子矯拂敬文驚悅酒在口頭,事在心頭覺卧浪子宰相老狯裡庫曆涉落花媒人率義猛劑麪環輾移捧托披綿評檢千補百衲請靓清美取得瑞夢世态人情什襲手高手低泰平台啟灘黃體恤拖玉屠市衛氣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