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打草驚蛇的意思、打草驚蛇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打草驚蛇的解釋

[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fig)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原指懲罰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後喻指作事不密,緻使人有所戒備

空自去打草驚蛇,倒吃他做了手腳,卻是不好。——《水浒傳》

詳細解釋

喻懲彼戒此。語本 宋 鄭文寶 《南唐近事》:“ 王魯 為 當塗 宰,頗以資産為務,會部民連狀訴主簿貪賄于縣尹, 魯 乃判曰:‘汝雖打草,吾已虵驚。’為好事者口實焉。”《裡語證實·打草驚蛇》《續常談》作“汝雖打草,吾已驚蛇”。注雲:“言汝訴主簿貪賄如打草,則我為蛇之被驚知戒矣。”後用以喻作事洩密而驚動對方。 元 白樸 《牆頭馬上》第三折:“誰更敢倒鳳颠鸞,撩蜂剔蠍,打草驚蛇,壞了咱牆頭上傳情簡帖。” 馬烽 西戎 《呂梁英雄傳》第十回:“ 老武 趕緊告訴大家,事情要慢慢幹,不要性急,走漏了風聲,打草驚蛇,就會壞了大事。”亦作“ 打草蛇驚 ”。《景德傳燈錄·省念禅師》:“問:‘四衆圍觀,師説何法?’師曰:‘打草蛇驚。’” 宋 朱熹 《答黃仁卿書》:“但恐見 黃商伯 狼狽後,打草蛇驚,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打草驚蛇”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字面含義
    指在草叢中揮動棍棒打草時,驚動了藏匿其中的蛇。這一行為既可能無意中暴露目标,也可能通過試探性動作引出隱藏的對手。

  2. 引申含義

    • 原義:比喻懲罰某人或某事後,使其他類似情況的人受到警示。
    • 演變義:後多指因行動不謹慎、計劃不周密,導緻對方察覺并提前防備。

二、出處與典故


三、應用場景與策略

  1. 負面警示
    常用于批評因疏忽暴露意圖的行為,如辦案時洩露線索、商戰中過早透露戰略。
  2. 主動策略
    在《三十六計》中,它被賦予積極意義:通過試探性行動(如釋放假消息)觀察對方反應,以掌握其虛實。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總結

“打草驚蛇”兼具警示與謀略的雙重内涵,既可批評魯莽行為,也可作為戰術試探。其演變過程反映了漢語成語在曆史語境中的動态發展。如需進一步了解典故細節,可參考《南唐近事》或《水浒傳》相關章節。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打草驚蛇》的意思

《打草驚蛇》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在行動中洩露目的,使對方産生警惕,隱去自己的意圖。比喻采取對準備做壞事者的秘密手段,使他顯露原形。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打草驚蛇》由四個漢字組成,其中:

來源

《打草驚蛇》最早出自《莊子·内篇·養生主》其中一章:“今人之相雇乏,趨利以避害者,猶豺狼之相聚也。具眼而不見背者,何也?(伯牙)擊琴而不知和者,戆也。戆者擊琴,誰敢聽?此宜豢龍。龍者,蛇之至也。一個力未加,而遭殺害者,魯之奇也。僞立而不悟者,庸人也。庸人抟心而尤目焉,死者必多矣。夫見何可見?見人而不見賈誼者,人德也。人德者擊人而不見,人又何所智?”

繁體

《打草驚蛇》的繁體字為《打草驚蛇》。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可能有所不同。但就《打草驚蛇》這個詞而言,無論古今,其漢字的基本結構和字形并未有大的變化。

例句

他們決定采取《打草驚蛇》的策略,先發出一些合理要求,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應。

組詞

從《打草驚蛇》這個詞彙可以組成以下詞語:

近義詞

與《打草驚蛇》意思相近的成語有:

反義詞

與《打草驚蛇》相對的成語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