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怗怗的意思、怗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怗怗的解釋

(1).安靜貌;馴服貌。 唐 元稹 《高荷》詩:“不學着水荃,一生長怗怗。”《新唐書·劉文靜傳》:“ 唐公 名載圖讖,聞天下,尚可怗怗以待禍哉?” 宋 梅堯臣 《韓子華江南安撫》詩:“千裡宣德澤,煦如春風馳;寒潮不起浪,怗怗威 馮夷 。” 明 歸有光 《建安尹沉君墓志銘》:“君一繩以法,豪右皆怗怗。”

(2).象聲詞。 明 高啟 《谒金門·渡江》詞:“風怗怗, 江 與暮天相接。”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怗怗”是一個疊詞結構,由“怗”字重複組成,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方向:

  1. 平定、安靜的狀态
    根據中的解釋,“怗”作為動詞時表示“平定、使服帖”,如《公羊傳》中的“卒怗荊”(最終平定荊地)。作為副詞時則指“安靜”,例如《太平廣記》中描述“怗然無聲”。因此,“怗怗”可引申為“安靜順從的樣子”,多用于形容事物或環境歸于平靜。

  2. 膽怯畏縮的樣子
    在成語“怗怗竦竦”()中,“怗怗”與“竦竦”組合使用,形容人行動時因膽怯而畏縮、舉止不自信的狀态。此時“怗怗”更側重心理上的不安與拘謹,例如形容人在陌生場合中小心翼翼的樣子。

使用注意:需根據上下文判斷具體含義。若描述環境或局勢,偏向“平定、安靜”;若形容人的舉止,則可能指向“膽怯、畏縮”。古典文獻中多用于第一種含義,現代使用較少,多見于成語或特定語境。

網絡擴展解釋二

怗怗

《怗怗》是一個形容詞,意思是膽小害怕、畏縮不前的樣子。該詞的拆分部首是心旁(⺗)和心旁(⺗),總計有6個筆畫。怗怗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康熙字典》中已有收錄。

繁體字“怗”是香港和台灣等地區常用的寫法,其形态比簡化字“怯”稍微複雜一些。在古代漢字寫法中,有一種名為“隸書”的字體風格,該風格也采用了類似“怗”的寫法。

以下是幾個使用“怗怗”這個詞的例句:

一些與“怗怗”相關的組詞包括:怯懦、惶恐、膽怯、畏縮。這些詞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膽小、害怕、不敢面對困難或挑戰。

與“怗怗”相反的詞為“勇敢”,勇敢是指一個人有膽量、有勇氣去面對困難、挑戰或恐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