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打草惊蛇的意思、打草惊蛇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打草惊蛇的解释

[beat the grass and frighten away the snake;(fig) act rashly and alert the enemy] 原指惩罚了别人,也警戒了自己。后喻指作事不密,致使人有所戒备

空自去打草惊蛇,倒吃他做了手脚,却是不好。——《水浒传》

详细解释

喻惩彼戒此。语本 宋 郑文宝 《南唐近事》:“ 王鲁 为 当涂 宰,颇以资产为务,会部民连状诉主簿贪贿于县尹, 鲁 乃判曰:‘汝虽打草,吾已虵惊。’为好事者口实焉。”《里语证实·打草惊蛇》《续常谈》作“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注云:“言汝诉主簿贪贿如打草,则我为蛇之被惊知戒矣。”后用以喻作事泄密而惊动对方。 元 白朴 《墙头马上》第三折:“谁更敢倒凤颠鸞,撩蜂剔蝎,打草惊蛇,坏了咱墙头上传情简帖。”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十回:“ 老武 赶紧告诉大家,事情要慢慢干,不要性急,走漏了风声,打草惊蛇,就会坏了大事。”亦作“ 打草蛇惊 ”。《景德传灯录·省念禅师》:“问:‘四众围观,师説何法?’师曰:‘打草蛇惊。’” 宋 朱熹 《答黄仁卿书》:“但恐见 黄商伯 狼狈后,打草蛇惊,亦不敢放手做事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打草惊蛇”的汉语词典释义

“打草惊蛇”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字面含义为“打草时惊动了潜伏的蛇”,比喻行动不谨慎或意图暴露,导致对方察觉并提前防备。这一成语通常用于警示人们在处理敏感或复杂事务时应保持谨慎,避免因疏忽而引发不利后果。

从语义演变来看,“打草惊蛇”最早见于宋代文献。据《南唐近事》记载,五代时期官员王鲁在审理案件时,因自身行为不端,看到状告下属的诉状后心虚批示“汝虽打草,吾已惊蛇”,暗指告发行为已使他警觉。这一典故成为成语的源头,后逐渐泛化为普遍的行为警示。

现代汉语词典对其释义进一步细化:

  1. 行为暴露意图:指因过早行动或疏漏,使对方察觉真实目的(如《汉语成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
  2. 策略失误:在竞争或对抗中,因手段不周密导致对手采取反制措施(《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

该成语的引用场景广泛,例如:

引用参考来源:

  1. 《汉语成语大词典》
  2. 《南唐近事》
  3.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网络扩展解释

“打草惊蛇”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字面含义
    指在草丛中挥动棍棒打草时,惊动了藏匿其中的蛇。这一行为既可能无意中暴露目标,也可能通过试探性动作引出隐藏的对手。

  2. 引申含义

    • 原义:比喻惩罚某人或某事后,使其他类似情况的人受到警示。
    • 演变义:后多指因行动不谨慎、计划不周密,导致对方察觉并提前防备。

二、出处与典故


三、应用场景与策略

  1. 负面警示
    常用于批评因疏忽暴露意图的行为,如办案时泄露线索、商战中过早透露战略。
  2. 主动策略
    在《三十六计》中,它被赋予积极意义:通过试探性行动(如释放假消息)观察对方反应,以掌握其虚实。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五、总结

“打草惊蛇”兼具警示与谋略的双重内涵,既可批评鲁莽行为,也可作为战术试探。其演变过程反映了汉语成语在历史语境中的动态发展。如需进一步了解典故细节,可参考《南唐近事》或《水浒传》相关章节。

别人正在浏览...

豹子本格本始敝裂草草收兵虿尾银鈎茶楼尺二秀才愁旅催取大块朵颐递身地职防身風狸風容佛郎机炮概平勾兑官程刮舌子骇怛踝体惛惛加班费叚借僵死讲序蛟胎节构酒经居句黎玄论纲模具纳受逆计数攀亲穷閈求借骑扬州鹤乳臭儿扇面善详捎信试本蜀彩蜀险死脑瓜骨棠政町疃歪点子枉担虚名卫城威荣仙材闲言语先茔校绩绁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