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病重脫形如屍。《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此兩絡脈絶,故死不治,所以加寒熱者,言其人屍奪。屍奪者,形獘;形獘者,不當關灸鑱石及飲毒藥也。”
“屍奪”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病重脫形如屍”,即形容人因重病導緻身體極度虛弱、形貌枯槁,如同屍體一般。以下是詳細解釋:
字面含義:
“屍”指屍體,“奪”在此處引申為“失去、耗盡”。合起來指因疾病導緻形神耗損,失去生機,外觀如屍。
醫學背景:
該詞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原文提到“屍奪者,形斃”,即病重到身體機能衰竭的狀态,此時不宜用針灸或藥物治療。
古代文獻:
多用于描述危重病症,強調患者因疾病導緻的外形變化和生命垂危的狀态。例如:“此兩絡脈絕,故死不治……言其人屍奪。”(《史記》)
現代延伸:
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争奪財物或權益”,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可能是誤用或混淆。
與“屍解”區别:
“屍解”是道教術語,指成仙後遺棄肉體;“屍奪”則強調病重導緻的形神耗損,二者含義不同。
權威性說明:
綜合多來源,其核心含義仍以《史記》記載的“病重脫形”為主,其他解釋需謹慎參考。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史記》原文或中醫古籍中的相關記載。
屍奪是一個漢語詞彙,意思是指奪取他人的屍體或屍位。在文化或宗教中,屍奪往往被認為是一種邪惡或不道德的行為。
屍奪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屍”和“奪”。其中,“屍”是指人的屍體,“奪”是指奪取、搶奪的意思。根據常規的部首和筆畫組合,屍的部首是“屍”本身,奪的部首是“夂”,屍的筆畫數是1,奪的筆畫數是34。
屍奪這個詞來源于古代中國傳說和民間故事。在一些神話和奇幻故事中,屍奪被描述為一種妖魔鬼怪的行為,常常與亡靈和妖魔有關。
屍奪的繁體字為「屍奪」。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一些與現在不同的特點。屍奪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是「屍奪」。
1. 他手持利刃,準備屍奪那位已故國王的屍體。 2. 傳說中,有些妖怪會屍奪身為王族的亡靈。
屍奪沒有常見的組詞形式。
奪屍
護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