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虎節的意思、虎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虎節的解釋

(1). 周 代山國使者出行時所持的符節。《周禮·地官·掌節》:“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 鄭玄 注:“使節,使卿大夫聘於天子諸侯,行道所執之信也,土,平地也。山多虎,平地多人,澤多龍,以金為節鑄象焉。” 孫诒讓 正義引 江永 曰:“此即小行人之虎、人、龍節,列國之使,各用其虎、人、龍節,以為行道之信。觀其用虎節,知其自山國而來,人、龍亦然。”

(2).泛指符節。 唐 顔真卿 《贈僧皎然》詩:“龍池護清激,虎節到深邃。” 宋 王安石 《送郓州知府宋谏議》詩:“首路龍旗盛,提封虎節嚴。賜衣纏紫艾,衛甲綴朱綅。” 清 汪懋麟 《送舟次二兄冊封琉球》詩:“稽顙請封聖人喜,虎節特令儒臣持。”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虎節,漢語詞彙,讀作hǔ jié,是中國古代一種重要的信物憑證,具有特定的形制、用途和文化内涵。其詳細釋義如下:

  1. 核心釋義: 虎節指古代使者或将領所持的、形似虎形或以虎為飾的符節(信物)。它是君王或朝廷授予臣下代表其行使權力(尤其是軍事指揮權或外交使命)的憑證,用于調兵遣将、傳達命令、通關過卡或作為使節的身份證明。其功能類似于虎符,但形制上更接近于“節”(一種長杆狀的信物)。《周禮·地官·掌節》明确記載了“邦國用節”的制度,其中“山國用虎節”是重要的組成部分,表明虎節是特定情況下行使國家權力的法定憑證。

  2. 形制特征:

    • 材質與形态: 通常以竹、木或金屬制成,形狀為長杆狀(節杖),其上雕刻、繪制或鑲嵌有虎的圖案,或者整體做成虎的形狀。東漢經學家鄭玄在注釋《周禮》時指出:“山多虎,象焉…以金為節,鑄象焉。”說明虎節常以金屬鑄造虎形,取其威猛象征。
    • 象征意義: 選用虎作為裝飾或造型,取其威猛、迅捷、辟邪之意,象征持有者擁有代表王命的威嚴和不可抗拒的權力,也寓意其使命如虎般勇猛有力。
  3. 功能與用途:

    • 軍事調遣: 是古代重要的兵符信物之一。持有虎節者,有權調動軍隊、指揮作戰。《宋史·輿服志六》記載:“唐有銀牌,發驿遣使,則門下省給之…亦古‘虎節’、‘龍節’之制。”說明虎節在曆史上是調兵遣将的重要憑證,其制度影響後世。
    • 外交使節: 作為使者的身份證明和權力象征,代表國家出使,進行外交活動,憑此通關過境、傳達國書或締結盟約。
    • 行政憑證: 在某些情況下,也用于代表中央行使地方行政權力或執行特殊任務。
  4. 曆史演變與文化象征: 虎節源于先秦時期的符節制度,是周禮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是實用的行政和軍事工具,更是王權和國家威嚴的象征。虎的形象在中國文化中代表勇武、力量和權威,因此虎節也承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使命的神聖、權力的合法和執行的力度。其制度在後世雖有所演變(如被其他形式的符牌替代),但“虎節”一詞作為權力信物的代稱被保留在文獻和辭書中。《漢語大詞典》對“虎節”的釋義即強調其為“周代山國使者出行時所持的符節”,并引《周禮》為證,體現了其曆史淵源。 《辭源》也将其解釋為“古代使者所持的節,鑄虎形為符信”,同樣印證了其核心特征與功能。

虎節是中國古代一種刻有或鑄成虎形的符節信物,主要用于軍事調遣、外交使節的身份與權力憑證,以及特定行政事務。其形制以虎為飾,象征威猛與王權,源于周禮,是古代政治、軍事制度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了權力授受的憑證化和儀式化。

網絡擴展解釋

“虎節”一詞有兩種主要含義,綜合搜索結果中的信息解釋如下:

一、古代符節的含義

  1. 曆史起源
    虎節最初是周代山國使者使用的符節,作為出使時的憑證。《周禮·地官·掌節》記載:“凡邦國之使節,山國用虎節,土國用人節,澤國用龍節,皆金也。”。古人根據地理特征選擇符節形象,山區多虎,故以虎形符節象征山國使者的身份。

  2. 形制與用途
    虎節以金屬鑄造,外形似虎,是使臣“行道所執之信”,即身份和使命的證明。後逐漸演變為泛指符節,如唐代顔真卿詩中的“虎節到深邃”,宋代王安石提到的“提封虎節嚴”,均以虎節代指官員的權柄或使命象征。

二、現代民俗含義(需注意區分)

在雲南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彜族地區,“虎節”是農曆正月初八至十五的民俗活動,彜語稱“羅麻”。活動中,村民扮虎跳舞以驅邪祈福,與古代符節無直接關聯。

别人正在浏覽...

白莖鞭痕标目稱壽斥女沖擊憚事盜泉端遠奪氣恩命發橫耍野飛砂轉石分佃風和日煗戆人故意鴻便慧能沍結活潑潑霍元甲見稱檢坐絞臉節華鏡水靠手跨步電壓雷龍列車脈理莓苔蒙茸瞑卧釀亂切礉祁紅青團勤學鵲鏡人陣三腳蝦蟆賞田山溜擅殺識味綏祭調胹團貌宛轉繩威福自己唯恐無回豁忤鱗宵禁曉氣小人書夏霜熙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