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會試的意思、武會試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會試的解釋

明 清 時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舉行的武科考試。《續文獻通考·選舉六》:“﹝ 明神宗 萬曆 ﹞三十八年,定武會試進士額以百名為率。”《清會典事例·兵部·武科》:“ 順治 二年題準:武會試定於辰、戌、丑、未年舉行,揭榜之日,由兵部堂官攜印入場鈐榜,張挂部前。”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武會試是明、清兩代選拔武科人才的國家級考試制度,其核心特點如下:

  1. 定義與性質
    武會試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武科考試,由兵部主持,旨在選拔武進士。它與文科的會試相對應,屬于武舉體系中的關鍵環節,最終通過者需參加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武殿試以确定最終名次。

  2. 考試周期與時間
    考試固定于辰、戌、丑、未年舉行(如甲辰年),與武鄉試形成層級選拔體系。例如,清順治二年(1645年)明确規定了這一周期制度。

  3. 曆史沿革
    武舉制度始于唐代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延續至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廢止,存續近1200年。明清時期,武會試的錄取名額曾有嚴格限制,如明萬曆三十八年(1610年)規定進士額以百名為限。

  4. 選拔流程與文獻記載
    考生通過會試後,需經“大金榜”“小金榜”公示成績,兵部官員需攜印入場钤榜張挂。相關制度在《續文獻通考》《清會典事例》等典籍中均有詳細記載。

如需進一步了解考試科目或具體案例(如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可參考曆史檔案或專題研究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武會試》是什麼意思

《武會試》是指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的一種考試方式,主要是針對士人的武藝和軍事知識進行考察。在科舉制度中,除了文試、武試以外,還有禮試、經試等不同的考試形式。

拆分部首和筆畫

《武會試》這個詞的部首是“武”(wǔ)和“會”(huì)。

「武」的部首是「止」,筆畫數為7。

「會」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6。

來源和繁體

《武會試》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在明清兩代,為了選拔出具備文武雙全才能的人才,特設立了武會試來考察士人的武藝和軍事知識。

《武會試》(繁體字)

古時候漢字寫法

根據曆史資料顯示,古代對于《武會試》這個詞的寫法有所變化。例如,《武備志》中用了“武會試”來表示這一考試形式。

例句

1. 他在《武會試》中展示了出色的劍術和槍術。

2. 這次參加《武會試》的許多士人都是來自武将家族。

組詞

1. 文試武考

2. 武藝精湛

3. 軍事知識

近義詞

軍事考試

反義詞

文試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