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高大的山岡。《列子·湯問》:“帝感其誠,命 誇娥氏 二子負二山,一厝 朔 東,一厝 雍 南。自此, 冀 之南、 漢 之陰,無隴斷焉。”參見“ 壟斷 ”。
“隴斷”是“壟斷”的異體寫法,其詞源可追溯至《列子·湯問》中的“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該詞本義指地勢高聳且不相連的土丘,後引申為獨占利益的行為。《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高而不相連的岡壟”,并标注其古義為“阻隔、獨占”。
從構詞法分析,“隴”通“壟”,原指田埂或高地,“斷”則強調阻斷空間關聯性。古代地理文獻中常以此描述自然地形阻隔現象,如《水經注》中“山隴層斷”的記載。現代漢語中,這一詞彙主要保留在成語“壟斷市場”中,特指通過權力或資本控制某一領域的經營行為。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将其列為規範詞形,建議優先使用“壟斷”。
“隴斷”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文獻中略有差異,以下是綜合多部權威詞典的詳細解釋:
字面本義
指高大的山岡或陡峭的田崗。此意出自《列子·湯問》中愚公移山的典故:“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意為移山後不再有高山阻隔。
引申比喻
後引申為“兩地隔絕交通,無法往來”,如隴山(今陝西、甘肅交界山脈)地勢險要,隔絕中原與西北的聯繫。
文學語境
常用于描述地形阻隔或強調溝通困難,例如:“群山隴斷,信息閉塞。”
注意區分
需與“壟斷”區分,後者為經濟學概念,與“隴斷”無直接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列子》原文或《漢典》《國語辭典》等工具書。
白浄班虎卑視辨護變橘俵解比裡車廂恥居王後捶策疵疫翠帏打模糊定時鐘地衣植物東牆窺宋動轉二許帆海麸金高強咯碌構哄渾舍谏折腳腕子嫁主截路孑絃咎惡鞫囚潰軍離亂謾彧梅霖名心牛腰辟谷僻徑撲朔迷離怯頭怯腦訖運全食區娵珊瑚珠設象市舶使石龍爽邁太和殿它年探口氣同羅腿窪子無煩相彷想要小半仗校力喜不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