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百衲衣的意思、百衲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百衲衣的解釋

(1) [monk's ragged robe]∶指和尚穿的用許多小布片拼制成的袈裟

(2) [ragged dress made of patches]∶泛指補丁很多的衣服

詳細解釋

僧衣。即袈裟。百衲,形容補綴之多。亦借指補綴甚多的破舊衣服。《敦煌變文集·維摩诘經講經文》:“巧裁縫,能繡補,刺成盤龍須甘雨。個個能裝百衲衣,師兄收取天宮女。” 宋 陸遊 《懷昔》詩:“朝冠掛了方無事,卻愛山僧百衲衣。” 元 範康 《竹葉舟》第四折:“我吃的是千家飯化半瓢,我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似這等麤衣澹飯且淹消。”《西遊記》第七十回:“﹝ 行者 ﹞搖身一變,又變做一個道童:頭挽雙抓髻,身穿百衲衣。” 楊朔 《泰山極頂》:“過去,農民各自擺弄着一小塊地,弄得祖國的原野像是老和尚的百衲衣。”參見“ 百衲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百衲衣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深厚文化意涵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指代用多塊碎布縫補拼接而成的衣物,尤指佛教僧侶所穿的袈裟。以下從詞源、文化象征及實際應用三方面展開解釋:

  1. 詞源解析

    “百衲”二字中,“百”為虛數,形容數量多;“衲”本義為縫補,後引申為僧衣的專稱。據《漢語大詞典》記載,“百衲衣”一詞最早見于唐代文獻,指代僧人通過收集他人丢棄的碎布片縫制而成的衣物,體現佛教倡導的節儉與惜福理念。

  2. 佛教文化象征

    在佛教傳統中,百衲衣是僧侶修行的标志物。據《釋氏要覽》所述,佛陀曾規定僧人需穿着“糞掃衣”(即他人丢棄的布料),以此破除對物質的執着。中國漢傳佛教沿襲此制,百衲衣成為持戒苦行的象征,其拼接痕迹寓意“包容萬象,消弭分别”的修行境界。

  3. 工藝與形制特點

    百衲衣的制作遵循嚴格規範。據敦煌莫高窟壁畫及宋代《天聖令》記載,每件百衲衣需由至少五塊布料拼接,且顔色以袈裟紅、黃、褐為主。布料需經過洗淨、染色、裁剪等工序,最終縫綴為田相紋或水田紋,象征福田廣種。

  4. 現代延伸意義

    當代語境中,百衲衣的文化内涵擴展至非物質文化遺産領域。例如,福建莆田廣化寺仍保留唐代百衲衣制作技藝,該技藝于2019年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成為研究古代紡織技術的重要載體。

網絡擴展解釋

百衲衣是佛教僧侶的傳統服飾,也是民間習俗中的特殊衣物,其含義和象征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一、基本定義

百衲衣原指佛教僧人的袈裟,由多塊不同顔色、形狀的布料拼綴而成,因早期僧人拾取他人丢棄的布片縫制而得名,又稱“衲衣”“功德衣”。後也泛指補丁很多的舊衣。

二、宗教象征

  1. 簡樸修行:僧人通過穿百衲衣破除對物質(尤其是衣着)的貪求,體現苦修精神。
  2. 平等思想:不同布片象征萬物多樣性,傳遞佛教衆生平等的理念。
  3. 顔色寓意:青色表空性,紅色表慈悲,黃色表智慧,白色表清淨,通過色彩表達教義理解。

三、民間風俗

中國部分地區有嬰兒周歲穿百衲衣的習俗,源于南朝劉裕的故事。其母用讨來的碎布縫衣,劉裕稱帝後定為家規,寓意不忘貧賤、祈求吉祥,後演變為民間祈福傳統。

四、文化延伸

元代文學作品中,百衲衣常被用來形容僧人或隱士的簡樸生活,如《竹葉舟》中“穿的是百衲衣化一套”。


如需進一步了解佛教服飾或民俗細節,可參考權威宗教典籍或地方風俗記錄。

别人正在浏覽...

白練悖嫚變奏曲鼈甲不打敞罔長悠禅枝傳叙蹴跄得寸進尺敵不可縱凍硯惡乎風移附郭孵化器告竭割舍得海參崴河步橫鋸面回遠踐伐江河日下監作交稅積火激激偈子跼身空卻苦孜孜老鬥利純流漓龍耀木樸驽羸炮籠疲庸迫烈挈挈髯孫阮孚貂商度詩禮之家四角踏蹀談語天和朣朣推補推繩烏玉玦霞連象山學派鄉賢祠小孩子消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