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宋 陸九淵 (自號 象山翁 ,學者稱 象山先生 )創立的主觀唯心主義學派。 陸九淵 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和“心即理也”等命題,否認客觀世界的存在,并和 程 朱 派的客觀唯心主義理學抗衡。這派學說繼承者有 陸 的弟子 楊簡 、 曹建 、 袁燮 、 舒璘 等以及 明 代的 陳獻章 、 湛若水 ,至 王守仁 有進一步發展,合稱“陸王學派”。
象山學派是中國南宋時期以陸九淵(號象山)為核心創立的主觀唯心主義哲學流派,又稱“陸學”或“心學”。以下為詳細解析:
起源與發展
象山學派得名于陸九淵在江西貴溪象山的講學活動。其思想體系遠承孟子“盡心”說,近取程颢“心是理”命題,初步構建了宋明理學中的心本論體系。該學派與朱熹代表的程朱理學形成對立,主張以“心”為宇宙本體,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心即理也”等核心命題。
核心哲學思想
曆史影響與傳承
陸九淵的弟子楊簡、袁燮等繼承其學說,至明代經陳獻章、湛若水發展,最終由王守仁(王陽明)集大成,形成“陸王心學”流派。該學派與程朱理學長期抗衡,成為宋明理學兩大分支之一。
政治與社會思想
象山學派提倡“民為邦本”,主張恢複上古“三代之治”,強調君主應注重民生教化,以維護禮義之道為治國核心。這一思想體現了儒家傳統與心學倫理的結合。
象山學派以心性論為根基,開創了與程朱理學分庭抗禮的哲學體系,對後世心學發展影響深遠。其思想多收錄于《象山先生全集》等著作中。
《象山學派》是指中國古代文學中流行于唐朝時期的一種文學派别。該學派以象山為名,象征着山中所圍繞的大自然環境,倡導以自然為鑒賞對象,并以自然尋求靈感來創作文學作品。
《象山學派》的拆分部首是豕(豬)字底邊部首,共計6個筆畫。
《象山學派》的名字來源于以象山為背景的詩歌創作群體的集合稱呼。象山是位于浙江省甯波市的一座山島,是唐代文人士子遊玩的勝地。喜歡在象山遊玩的文人士子們創作了一批以自然景色為主題的詩歌作品,最終形成了象山學派這一概念。
《象山學派》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象山學派》。
在古時的漢字書寫中,象山學派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沒有特别的變化。
唐代的詩人王之渙是象山學派的代表,他的作品《登鹳雀樓》中有這樣一句詩:“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充分展示了象山學派對自然景色的表現和贊美。
象山、學派。
自然派、山水派。
古文派、抒情派。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