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駘驼”。亦作“ 駘它 ”。驼背。《庄子·德充符》:“ 卫 有恶人焉,曰 哀駘它 。”一说,“哀駘”为丑貌,“它”为恶人名。见 陆德明 释文。 唐 卢照邻 《释疾文》:“ 支离疏 之五官已败, 哀駘駞 之六骸不美。”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邇来一见 哀駘佗 ,便著臂韝躬井臼。” 章炳麟 《新方言·释形体》:“《尔雅》:‘鮐背,寿也。’恐鮐背即佗背。老人多僂,以此状之。台、它双声。《庄子·德充符篇》:‘ 卫 有恶人焉,曰 哀駘它 。’盖丑恶莫如局背,故亚训为丑,象局背形。駘它者即局背之谓耳。旧説鮐背,背有鮐文,甚误。”
“骀佗”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字面含义
骀佗(dài tuó)指驼背,即脊柱弯曲的体态。该词在《庄子·德充符》中首次出现,描述了一个名为“哀骀它”的卫国人,其貌不扬但德性高尚。
字形与读音
《庄子》中的典故
《庄子·德充符》记载:“卫有恶人焉,曰哀骀它。”此处“哀骀它”即指外貌丑陋(驼背)但内在德行深厚之人,体现了道家“形残德全”的思想。
文学中的扩展含义
宋代苏轼《古缠头曲》中“哀骀佗”被用于形容形象不佳却才华横溢者,暗示其引申义可指代“貌丑而德美”或品行复杂的角色。
“骀佗”原指驼背的生理特征,后因《庄子》典故衍生出对“形残德全”的哲学讨论,并在文学中扩展为对复杂人物形象的隐喻。使用时需结合语境区分其本义与引申义。
骀佗(tái tuó)又称骀驼,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形容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样子。
骀佗由部首马和综合部首从手构成,拆分后的笔画分别为骀(13划)和佗(7划)。
《尔雅·释虚词》中有“骀者,佗也。盛负而驮之也。”的记载,骀指盛负,佗指驮。形容人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特征。
駘佗
古时汉字写作“駘佗”,在隋唐时期写作“䰟佗”。
他的态度傲慢凶悍,简直是个骀佗。
骀马、骀荡
骄横、傲慢、狂妄
温顺、谦虚、恭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