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amine and proofread;review] 審查校對并加以改正
審核校正。《元典章·吏部七·公事》:“今後凡各掌行之事,當該省緣(掾)每日一内銷,都事每旬一檢舉,員外郎每月一審校,錯者依例改正,遲者隨事舉行,毋使日積月增,文繁事弊。”
“審校”是一個漢語詞彙,指對文字或資料進行系統性的審核與校對,以确保内容的準确性、規範性和邏輯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審校”由“審”(仔細查看、審核)和“校”(校對、修正)組成,核心含義是通過雙重步驟檢查并修正内容。例如,在出版或學術領域,審校需消除文字錯誤、邏輯漏洞,甚至調整表述方式。
該詞最早可追溯至元代文獻《元典章·吏部七·公事》,其中提到“每月一審校”,要求官員定期審核公文,修正錯誤并督促事務進度。這體現了其曆史應用場景。
“審校”與“校對”的區别在于,前者更強調審核與修正的雙重過程,後者側重技術性核對。例如,審校可能涉及内容邏輯調整,而校對主要解決文字錯誤。
若需進一步了解具體領域的審校标準,可參考《元典章》等曆史文獻或現代出版規範文件。
審校是漢字詞彙,指的是對某份文件或文字進行認真審核和校對的過程。在出版行業中尤其重要,能夠确保文獻材料的準确性和可靠性。
審校的拆分部首是 "言" 和 "木"。其中 "言" 是主要的部首,而 "木" 是次要的輔助部首。拆分成的筆畫數為11畫。
審校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其中的 "審" 指的是仔細審查,審視, "校" 指的是校對、校勘。在繁體字中,"審" 的變體是 "審","校" 的變體是 "校"。
在古代文獻中,審校一詞的寫法可能會有所不同。然而,無論是在哪個朝代,審校的含義和執行的工作基本上是相同的,即對文字進行仔細審核和校對。
1. 在出版過程中,審校是不可或缺的一步,以确保文獻的準确性。
2. 小說在經曆了多次審校後,最終才會被發布。
審校可以與其他詞組合形成相關的詞彙,例如:
1. 審校員:指負責進行審校工作的人員。
2. 審校規範:用于指導審校工作的一套規範和标準。
審校的近義詞包括校對、校勘。它們都指的是對文字進行仔細查看和校驗的過程。反義詞則為粗略和馬虎,指對文字查看和校對不夠細緻和認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