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玉名。一種青綠色的寶石。《文選·張衡<南都賦>》:“其寳利珍怪,則金彩、玉璞,隋珠夜光,銅、錫、鈆、鍇,赭堊、流黃,緑碧、紫英,青雘、丹粟。” 呂向 注:“緑碧、紫英,玉類。”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金石一·寶石》﹝集解﹞引 張勃 《吳錄》:“ 越雋 、 雲南 河中出碧珠,須祭而取之,有縹碧、緑碧。”
緑碧(lǜ bì)是漢語中一個具有文學色彩的複合詞,由“緑”(綠)和“碧”兩個表示顔色的單字組合而成,其核心含義指青綠色或深綠色,常用于描繪自然景物。以下從釋義、用法及文化意涵三方面詳細解析:
顔色屬性
“緑”本義指草葉繁盛時的青黃色(《說文解字》),後泛指綠色;“碧”原指青綠色的玉石(《說文·玉部》),引申為清澈的藍綠色。二者結合後,“緑碧”強調如碧玉般通透、鮮亮的青綠色調,常見于詩文對草木、山水色澤的描寫。
來源:《漢語大詞典》(第二版),上海辭書出版社,ISBN 978-7-5326-4290-6
意象關聯
該詞常與自然物象綁定,如“緑碧山”“緑碧波”,凸顯清新、生機之感。唐代詩人白居易《題嶽陽樓》中“春岸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雖未直用“緑碧”,但“綠”字意境與之相通。
象征生命力與甯靜
古典文學中,“緑碧”多寄托對自然之美的贊歎,如描繪竹林“修篁緑碧搖清風”(拟古詩句),賦予色彩以動态生命力。同時,“碧”隱含玉石溫潤特質,使“緑碧”兼具靜谧感,如“一池緑碧涵虛明”(形容湖水澄澈)。
來源:《文心雕龍·物色》,劉勰論自然描寫與情感交融
色彩層次的表現
相較于單字“綠”,“緑碧”通過疊詞強化視覺層次,突出由淺至深的漸變效果。例如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其中“碧”字即近似“緑碧”的濃烈感。
現代漢語中,“緑碧”屬書面語或拟古表達,日常多用“碧綠”“翠綠”替代。其釋義需結合古籍用例,如:
參考資料(基于權威辭書與文獻):
注:因“緑碧”屬古典文學詞彙,網絡詞典釋義多不完整,建議查閱上述紙質辭書獲取權威解析。古籍原文可通過“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ctext.org)或“國學大師”(guoxuedashi.com)平台驗證。
“緑碧”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及詳細解釋如下:
薄薄不揆梼昧策馬飛輿柴戶插足成約饬駕吃緊出屜挫失等腰調服丁銀兜翻掇采防嫌浮假付印改換家門幹道紫幹裕豪毛皓翁橫漢葫蘆蹄江讴皦然謹心舊闾駿氣欿切禮羅領納龍煤路由單面頰難當胚料碰見瞟一眼淺妄搴帷棄過圖新骐骥困鹽車輕駃清爽球锽奇冤極枉儒冠善終視養書空咄咄鐵案如山桐嚴嫂玩好瞎弄枭獸下死奚車系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