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等待喂食;等待食糧。 唐 皇甫冉 《賦長道一絕送陸邃潛夫》序:“衆雛嗷嗷,開口待哺。”《宋史·富弼傳》:“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明史·外國傳一·朝鮮》:“顧以封疆多故,土瘠民貧,内供本國之軍需,外濟鎮兵之待哺,生穀有限,支給實難。”
待哺
釋義:指等待喂食,形容饑餓或急需供養的狀态。
字義解析
合指因饑餓而等待食物供給,引申為迫切需求外界支援的狀态。
詞性特征
動詞性短語,多用于描述生物(如嬰兒、雛鳥)或比喻弱勢群體亟待救助的場景。
經典出處
源自《詩經·小雅·鴻雁》:“爰及矜人,哀此鳏寡”,後演化為“嗷嗷待哺”的固定搭配,形容哀鳴求食的雛鳥,隱喻民生困苦。
來源:中華書局《詩經譯注》(2015年版),第210頁。
古代用例
白居易《秦中吟·重賦》中“幼者形不蔽,老者體無溫,悲喘與寒氣,并入鼻中辛”暗含“待哺”之境,描繪百姓饑寒交迫。
來源:上海古籍出版社《白居易詩集校注》,卷三,第89頁。
核心場景
權威詞典釋義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第256頁:
待哺:等待喂食。常與“嗷嗷”連用,形容急切需求。
來源:商務印書館《現代漢語詞典》官網截圖(鍊接存檔)。
雛鳥哀鳴求食,後泛指處境艱難、急需援助。
語例:
“災區物資短缺,民衆嗷嗷待哺。” ——《人民日報》2023年防汛報道。
來源:《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19年),第5頁。
“待哺”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dài bǔ,其核心含義為等待喂食或等待食糧。以下是詳細解釋和用法分析:
字面解釋
《宋史·富弼傳》記載:“待哺數日,不得粥而仆。”
唐代皇甫冉詩雲:“衆雛嗷嗷,開口待哺。”
比喻義
《明史》提到朝鮮“外濟鎮兵之待哺”,指軍隊物資匮乏。
現代用法如“非洲災民嗷嗷待哺”。
成語“嗷嗷待哺”
“火山爆發後,災民們嗷嗷待哺。”
“她丢下嗷嗷待哺的孩子,遠赴他鄉。”
使用場景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出處,可參考《漢典》 或《宋史》相關記載。
偪剝播布參觀創圖啐罵道伴燈火管制奠酬敵等蝶化二台娥影凡調放唐風月常新粉缋高靜官倉老鼠鬼謠國軌過眼汗泚核定鴻篇钜制花繡佳絶節外生枝既立拷較口勑匡維困餧隴邱廬山會議盲洋梅花帳抿泣摹姑墨水池懦軟千金買笑潛玉锲而不舍驲站榮國三農沙礫山産莎士比亞折搶石碓十二鐘石青實着碎首縻軀天緒無法相公竹象智瑕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