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口勑的意思、口勑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口勑的解釋

見“ 口敕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口勑(kǒu chì),亦作“口敕”,是中國古代公文術語,指皇帝以口頭形式下達的敕令或谕旨。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1. 帝王口頭命令

    指皇帝不經書面起草,直接以口頭形式發布的行政指令或法律裁決,具有與正式诏書同等的法律效力。例如《舊唐書》載唐太宗“每有口敕,中書省皆錄之存檔”。

  2. 緊急或臨時性谕旨

    常用于處理突發政務或簡化行政流程,如宋代《職官分紀》提及“事機迫切者,得承口敕先行”。


二、曆史制度背景


三、語義演變

“勑”原義為“誡饬”,引申為“上命下之辭”。東漢《說文解字》釋“敕”為“誡也”,至南北朝後專指帝王诏令。“口勑”一詞定型于唐代,反映皇權運作的靈活性(《漢語大詞典》)。


四、權威參考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辭源》(第三版,商務印書館)
  3. 《中國曆史大辭典·制度史卷》(上海辭書出版社)
  4. 《唐六典》(中華書局點校本)
  5. 《古代公文制度研究》(學術專著)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網頁,來源标注為權威工具書及學術文獻名稱)

網絡擴展解釋

“口勑”一詞中的“勑”是“敕”的異體字,正确寫法應為“口敕”,讀作kǒu chì,是古代帝王口頭下達命令的專用術語。

具體釋義:

  1. 字義拆分

    • 口:指口頭表達,區别于書面形式。
    • 敕:原意為“告誡”,後特指帝王的诏令,如“敕令”“敕書”。
  2. 曆史用法
    在唐代及後世行政體系中,“口敕”是皇帝直接口授的指令,多用于臨時性、緊急性的政務決策,或對官員的即時指示。例如《舊唐書》記載,中書省需将皇帝口敕整理為正式文書(“宣署申覆而施行”)。

  3. 與“诏書”的區别
    口敕屬于非正式命令,無需通過正式文書流程;而“诏書”是經中書省起草、門下省審核的正式文件,具有法定效力。

注意:

建議結合具體文獻語境進一步分析其含義。若需考證具體出處,可提供更多上下文信息。

别人正在浏覽...

貶處不解之仇捕役不壹層曲廁匽赤瓦不剌鋤耧詞宗存濟麤袍糲食獨唯訪尋芳馔發聲負德辜恩剛彊缟武高壯貴庾鼓子詞鶴杖護兒呼庚癸見齒蹇跂謹默靈刹曆世沒多少美我面如傅粉滅不個餒匮盤鈴傀儡潛神嘿規悄然無聲起偃為豎癯瘠阮囊入寵睿澤沙塢施呈士流輸尿管蘇生宿水飧風談心韬匿天飛帖字同師頹魄韈子違傲儛女梧鼠五技謝道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