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 宋 时文武官荫授子弟、宗子荫补者的礼部考试。按例于每年三月上旬举行,故称。《宋史·选举志三》:“ 绍熙 二年,命今岁春銓太史局试,应三全通,一粗通合格者并特收取,时局生多闕故也。” 宋 陆游 《送子遹》诗自注:“初欲赴春銓,以兄弟皆出故輟行。”参阅 宋 吴自牧 《梦粱录·荫补未仕官人赴铨》。
“春铨”是唐宋时期的一种特殊官员选拔制度,具体解释如下:
指唐宋时期针对荫授子弟(官员后代)和宗子荫补者(皇族宗亲)的礼部考试。考试时间固定在每年三月上旬,因春季举行而得名。
对象特殊
仅限通过荫补制度获得资格的官员子弟或宗室成员,属于特权阶层的选拔途径。
时间固定
按例在农历三月上旬进行,与常规科举考试时间错开。
结果关联仕途
通过考试者可被授予官职,如《宋史·选举志》记载绍熙二年因太史局职位空缺,特放宽录取标准。
南宋陆游在《送子遹》诗自注中提到“初欲赴春銓,以兄弟皆出故輟行”,侧面印证了该考试对士人仕途的重要性。
需注意,部分非权威网页(如)将“春铨”误释为“春天的权柄”,此说法缺乏历史依据,建议以权威典籍记载为准。
如需进一步了解考试流程或荫补制度,可查阅《宋史·选举志》或宋代吴自牧《梦粱录》相关章节。
《春铨》是一个由四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春天审查、核定或评定的机关。
《春铨》分为两个部首,左边是“日”字旁,右边是“金”字旁。它的笔画总数为15画。
《春铨》一词的来源相对较为简单,其中的“春”字指的是春天,而“铨”字指的是审查、核定或评定。两者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意思明确的词语。
《春铨》的繁体字为“春詮”。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春字的写法略有不同,它是由上面的“几”字旁加下面的“川”字旁组成。铨字的写法相对较为接近现代的形态。
1. 这个农民的田地是否符合耕种条件需要经过春铨的评定。
2. 他工作的单位每年春铨一次,以确定员工的晋升与待遇。
3. 学校每年春铨学生的学习成绩,以制定奖学金的名额。
组词:春天、审查、核定
近义词:春检
反义词:秋铨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