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梢。《楚辭·九歌·湘君》:“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 漢 張衡 《西京賦》:“陵重巘,獵昆駼,杪木末,擭獑猢。” 南朝 梁 劉孝标 《東陽金華山栖志》:“夫鳥居山上,層巢木末;魚潛淵下,窟穴泥沙。” 明 王守仁 《宏上人所蓄秋山圖》詩:“仙槎影沒銀漢遠,木末芙蓉為誰剪?” 清 鄭珍 《江邊老叟詩》:“君不見壬寅 松滋 決七口,閭殫為江大6*波吼;北風三日更不休,十室登船九翻覆。老夫無船上木末,稚子衰妻復何有!”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木末漢語 快速查詢。
"木末"是一個具有文學意蘊的古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角度闡釋:
指樹木的末端,即樹梢。
“木”指樹木,“末”指頂端或末端,合稱表示植物枝幹的最上部。例如:
“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楚辭·九歌·湘君》)
此處“木末”即樹梢,與“水中”形成空間對比 。
在古典詩文中常承載以下意境:
因樹梢遠離塵嚣,文人借其寄托超脫世俗的情懷。如王維《辛夷塢》:“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以“木末芙蓉”(辛夷花)喻隱逸之高潔 。
樹梢易受風霜,暗喻人生際遇無常。如謝靈運《石門新營所住》:“木末初芙蓉,山中發紅萼。”借花開花落抒發生命感悟 。
部分文獻将“木末”作為辛夷花(木蘭科植物)的别稱。
因辛夷花形似蓮花(芙蓉),且常生于枝頂,故得名“木末芙蓉”。李時珍《本草綱目》載:“辛夷花初出枝頭,苞長半寸而尖銳,俨如筆頭,故俗稱木筆。” 。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極少單獨使用,多見于:
權威參考來源:
“木末”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樹梢,常見于古典文學作品中。以下是詳細解析:
最早記載
詩詞應用
“木末”是漢語中極具畫面感的詞彙,既用于寫實(如樹梢),又承載着豐富的文學隱喻。其高頻出現于楚辭、唐詩、宋詞等經典作品,體現了漢語以簡馭繁的表達傳統。
傍觀者審,當局者迷班婕搏動泊禮鏟地皮産毻黩兵鵝帖肥碩管城公龜河回告昏鏡重磨胡桐淚鹘眼降書講幄假鐘墾鑿空中樓閣捆紮老易雷人兩碼事廪缣離翍流德龍井寺賣舌買月蠻彊苗父妙戲磨了半截舌頭木刻符契哪咤匿迹隱形磐磐佩巾耆臣萋錦騎樓寝寐人極計生任使惹事生非手段水肺送獻損思宿恙塌岸蹄尾推廣未決犯僞行像鬥相約小善謝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