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庄子·逍遥游》:“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又《人间世》:“ 匠石 之 齐 ,至於 曲辕 ,见櫟社树……曰:‘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槨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后因以“樗櫟”喻才能低下。 唐 欧阳詹 《寓兴》诗:“桃李有奇质,樗櫟无妙姿。”
(2).用为自谦之辞。 宋 苏轼 《和穆父新凉》:“常恐樗櫟身,坐缠冠盖蔓。” 明 朱鼎 《玉镜台记·闻鸡起舞》:“下官樗櫟之才,岂足为元帅副。”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麻疯女邱丽玉》:“自慙樗櫟,仰託蔦萝,良所深愿。”
樗栎(chū l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殊文化内涵的合成词,原指两种树木,后经典籍引申,主要喻指无用之材或平庸之人,常用作自谦之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即臭椿树,属苦木科。其木材质地疏松,易腐朽,气味不佳,古人认为不堪大用。《庄子·逍遥游》载:“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
即麻栎或柞树,属壳斗科。虽木质坚硬,但纹理扭曲,不易加工。《庄子·人间世》称其为“散木”,因“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被视为无用之木。
“樗栎”的比喻义源于《庄子》:
释“樗栎”为“无用之材”,引《庄子》典故及宋代戴复古诗“樗栎非时用,盐梅有世臣”佐证。
标注其比喻义为“比喻无用的人”(多作谦辞)。
强调其源自《庄子》,并收录唐代欧阳詹诗“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为例。
树木本义(樗树 + 栎树)
↓
《庄子》哲学隐喻(无用之木 → 保全自身)
↓
引申为"庸才"(贬义)或自谦(谦辞)
↓
固化于汉语词汇体系
“樗栎”一词承载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由具体物象升华为文化符号,其语义演变深刻反映了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
“樗栎”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chū lì,其含义与文化内涵主要源自《庄子》中的典故。以下是详细解释:
本义
指两种树木:樗(臭椿)和栎(橡树/柞树)。古人认为这两种树木质地不佳,难以成材:
引申义
比喻才能平庸、无用之人,或用作自谦之辞,表示自己能力不足。
贬义用法
直接形容他人才能低下(需注意语境,避免冒犯)。
例:欧阳詹《寓兴》诗:“桃李有奇质,樗栎无妙姿。”
自谦用法
古代文人常用以自谦,如成语“樗栎庸材”。
例:杨炯《显川县令李公墓志铭》:“炯樗栎庸材,瓶筲小器。”
如需进一步探讨,可查阅《庄子》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语大词典》)。
芭蕉鞭毙柄权不见的嵖岈侈美恩诏二立芳卉法香分水线负绳副署寡廉鲜耻豪末荒署花月浑闲事见风使船奬助蹇瘠监斩蛟龙交涉即代疾耗晶体锦荐旧都旧章眷荷钜丽跨骑狼羔子黎农鳞鼠乱实罗纨芒颖梅盐煤烟靡琐谋度貉袖扒山虎婆罗门呪颇説绮陌清閟阁驱放睿学胜任收录机私利诵持覃恩同部土邦畏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