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舂谷杵头上粘着的糠末。可入药。 五代 谭峭 《化书·术化》:“水竇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疗噎。”参阅《重修政和证类本草·米穀部中品·舂杵头糠》。
“杵糠”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chǔ kāng,其核心含义指舂谷时杵头粘附的糠末,具有药用价值。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与来源
杵糠是传统农耕中舂米工具(杵)头部残留的糠皮碎末,属于谷物加工副产品。其名称由“杵”(捣谷工具)和“糠”(谷物外壳)组合而成,结构为左右字形。
药用价值
据古代文献记载,杵糠可入药,主要用于治疗噎嗝(噎食症状)。例如,五代谭峭《化书·术化》提到:“水窦可以下溺,杵糠可以疗噎”。这一用法在《重修政和证类本草》中也有收录,归类于“米穀部中品”。
字义分解
总结来看,杵糠既是古代劳动生产的产物,也是传统中医药材的组成部分,体现了物尽其用的智慧。
《杵糠》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指用杵子打糠,形容做事心思猛烈。
《杵糠》的部首是木,总共由12个笔画组成。
《杵糠》最早出现在宋代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诗中,用于形容做事情思猛烈。
《杵糠》的繁体字为「杵糠」。
古时候,《杵糠》的写法和现在基本一致。
1. 这个年轻人工作起来像《杵糠》一样,一心一意投入其中。
2. 她学习努力,每天都用心思《杵糠》一样,进步很快。
「木杵」、「糠米」、「心思猛烈」。
「劲猛」、「激烈」。
「犹豫」、「懒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