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綿綿不絶的意思、綿綿不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綿綿不絶的解釋

亦作“緜綿不絕”。連續不斷。《逸周書·和寤》:“緜緜不絶,蔓蔓若何?” 宋 蘇轼 《送蹇道士歸廬山》詩:“緜緜不絶微風裡,内外丹成一彈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正是清明時節,少不得天公應時,催花雨下,那陣雨下得綿綿不絶。”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綿綿不絶"的詳細釋義

一、核心含義 "綿綿不絶"(也寫作"綿綿不絕")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連續不斷、延綿持久的狀态。它強調事物或現象像絲線一樣細長、柔軟,卻始終連接、沒有中斷,常用于描述時間、情感、聲音、水流、思緒等的持續性。其核心在于突出"連續"與"長久"的雙重特性。來源:《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商務印書館。

二、單字解析與詞義深化

  1. 綿 (mián): 本義指蠶絲或像絲一樣細長、柔軟、有韌性的東西(如絲綿)。引申為"連續不斷"、"細密"、"微弱但持久"之意。來源:漢典網 (zdic.net),"綿"字釋義。
  2. 綿 (mián): 此處為疊用,起強調作用,強化了"連續不斷"的程度和狀态。
  3. 不 (bù): 否定詞,表示"沒有"。
  4. 絕 (jué): 本義指絲線斷開。引申為"斷絕"、"停止"、"盡頭"。來源:《漢語大詞典》(第7版),"絕"字釋義。
  5. 不絕 (bù jué): 合起來意為"不斷絕"、"不停止"。 因此,"綿綿不絶"的字面意思是"像絲綿一樣連續不斷,沒有斷絕",生動地描繪了一種微弱卻堅韌、細長而持久的延續狀态。

三、用法與語境 該成語常用于以下情境:

  1. 描述自然現象: 如細雨、流水、山脈的延綿。例:"細雨綿綿不絶"、"山巒起伏,綿綿不絶"。來源:北京大學中國語言學研究中心CCL語料庫。
  2. 描述情感思緒: 如思念、情意、愁緒的持續萦繞。例:"離愁别緒,綿綿不絶"。來源:古詩文網 (gushiwen.cn),相關詩詞賞析。
  3. 描述聲音氣息: 如餘音、耳語、香氣的持續萦繞。例:"餘音袅袅,綿綿不絶"。來源:《辭海》(第七版),上海辭書出版社。
  4. 描述時間傳承: 如曆史、文化、血脈的延續不斷。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綿綿不絶"。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cssn.cn),相關文化論述。

四、出處與典故 "綿綿不絶"的意象最早可追溯至《詩經·大雅·常武》:"綿綿翼翼,不測不克。"(形容軍陣連綿不斷,盛大嚴密)。其直接表達和廣泛運用則在後世文學中成熟。其意境與老子《道德經》中"綿綿若存"(形容"道"的微妙存在狀态)亦有相通之處,都強調了一種看似微弱卻恒久不絕的存在。來源:國學大師網 (guoxuedashi.com),《詩經》及《道德經》原文及注釋。

總結 "綿綿不絶"以"絲綿"為喻體,精準地捕捉并傳達了事物或狀态所具有的微弱而持久、細長而連續、柔韌而不中斷的核心特征。它既是漢語描繪持續性的經典表達,也蘊含着中華文化中對恒久、堅韌之美的欣賞。

網絡擴展解釋

“綿綿不絶”是“綿綿不絕”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形容事物連續不斷、延續不絕的狀态,強調數量多或持續時間長。


二、出處與演變

  1. 核心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王肅注《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
  2. 其他文獻引用
    《警世通言》中例句:“那陣雨下得綿綿不絕”,進一步印證其用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語法與用法


五、例句參考

  1.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不絕,平添幾分愁緒。
  2. 他對故鄉的思念如江水般綿綿不絕。

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用法,可參考《孔子家語》《警世通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半斤八面抱補報況寶曆悲聲載道變音畢協博習昌明童子廠獄倒賠雕蓬頂磚頭斷壁兌撥風月無涯釜鬵公評孤篷顧身化敵為友賤卒嗟乎介絜雞瓜際會風雲濈濈雞鹿羁索檻舍懇祈曠瘠枯壑窺遠鏡括揭兩不找犂鏡麗碩亂志錢封勸解痊瘉沙洪山采山檻陝輸深嘿私力通寶瞳神統一口徑頭房鮀江委迤無覺獻酢現影小聘宵中下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