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綿綿不絶的意思、綿綿不絶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綿綿不絶的解釋

亦作“緜綿不絕”。連續不斷。《逸周書·和寤》:“緜緜不絶,蔓蔓若何?” 宋 蘇轼 《送蹇道士歸廬山》詩:“緜緜不絶微風裡,内外丹成一彈指。”《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鎮雷峰塔》:“正是清明時節,少不得天公應時,催花雨下,那陣雨下得綿綿不絶。”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綿綿不絶”是“綿綿不絕”的異體寫法,二者含義相同,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形容事物連續不斷、延續不絕的狀态,強調數量多或持續時間長。


二、出處與演變

  1. 核心出處
    最早見于三國時期王肅注《孔子家語·觀周》:“涓涓不壅,終為江河;綿綿不絕,或成網羅。”
  2. 其他文獻引用
    《警世通言》中例句:“那陣雨下得綿綿不絕”,進一步印證其用法。

三、近義詞與反義詞


四、語法與用法


五、例句參考

  1. 清明時節,細雨綿綿不絕,平添幾分愁緒。
  2. 他對故鄉的思念如江水般綿綿不絕。

如需更多例句或拓展用法,可參考《孔子家語》《警世通言》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綿綿不絕

綿綿不絕(mián mián bù jué)是一個常用的詞語,意為永不間斷、連綿不斷。該詞語的拆分部首是「纟」和「才」,筆畫數為17畫。

綿綿不絕可追溯到《莊子·雲卷》一文,用于描述雲朵連綿不斷地從天空飄落。它也經常用來形容連綿不斷的聲音、行動、思緒等。這個詞語的寓意是持續不斷、不停止。

在繁體字中,綿綿不絕寫作「綿綿不絕」。

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綿綿不絕的古時候寫法為「綿綿不絕」。

以下是綿綿不絕在句子中的使用:

1. 淅淅瀝瀝的雨點綿綿不絕地落下。

2. 這首歌的旋律綿綿不絕,讓人陶醉其中。

3. 孩子們的笑聲綿綿不絕,充滿了歡樂與活力。

綿綿不絕組詞:

綿延不斷、絡繹不絕、連綿起伏、不絕如縷

綿綿不絕的近義詞:

連綿不斷、不斷延綿、不息不止、不絕于耳

綿綿不絕的反義詞:

中斷、斷斷續續、千瘡百孔、斷斷續續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