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白袷的意思、白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白袷的解释

(1).白色夹衣。《世说新语·雅量》“ 顾和 始为 扬州 从事” 刘孝标 注引 晋 裴启 《语林》:“ 周侯 饮酒已醉,箸白袷,凭两人来诣丞相。” 唐 李商隐 《楚泽》诗:“白袷经年卷,西来及早寒。”

(2).旧时平民的服装。亦借指无功名的士人。 清 金农 《寄赠于三郎中山居》诗之一:“身离束缚卸犀围,白袷披时少是非。” 林学衡 《柬樊山》诗:“便著黄冠思入道,可容白袷坐论文。”

白色圆领。亦指有白色圆领的外衣。 唐 李贺 《染丝上春机》诗:“彩线结茸背复迭,白袷玉郎寄 桃叶 。” 王琦 汇解:“袷有二音,亦有二义。作夹音读者为复衣……作劫音读者为曲领。《世説》:‘ 支道林 见 王子猷 兄弟,还曰:见一羣白颈鸦,但闻唤哑哑声。’ 王 氏子弟多服白领故也。此用 王 家事,则音当从劫,解当从曲领为是。”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白袷是汉语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本义:白色交领或夹衣

指古代一种白色的交领衣衫或双层夹衣。"袷"(jiá)本指衣领相交的样式,后引申为夹衣。《汉语大词典》明确记载:"白袷,白色夹衣" 。唐代诗人李商隐在《春雨》中"白袷临风卧碧苔"之句,即描绘文人身着白色便服的形象(《全唐诗》卷五百三十九)。

二、引申象征意义

  1. 文人雅士身份

    白色素衣在传统文化中象征清雅脱俗,故"白袷"成为未仕文人的典型服饰符号。清代学者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提及白衣为"庶人常服" 。

  2. 丧葬礼仪服饰

    古代丧礼中"白袷"作为素服,见于《仪礼·丧服》郑玄注:"袷衣,交领也,丧服用素"(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学意象的演变

唐宋诗词中"白袷"渐成固定意象,如李贺《染丝上春机》"彩线结茸背复叠,白袷玉郎寄桃叶",以白衣衬托人物风骨(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卷三)。至清代黄景仁《绮怀》"白袷春衫学少年",更深化其与青春、书生的关联。


主要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彭定求 等编. 《全唐诗》. 中华书局, 1960.
  3. 王念孙. 《广雅疏证》. 江苏古籍出版社, 2000.
  4. 郑玄 注, 贾公彦 疏. 《仪礼注疏》.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5. 王琦. 《李长吉歌诗汇解》.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7.

网络扩展解释

“白袷”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释:

  1. 白色夹衣
    指用白色布料制成的夹层外衣,常用于春秋季节。唐代李贺在《染丝上春机》中提到的“白袷玉郎寄桃叶”,即用此意象描绘人物形象。

  2. 平民服饰象征
    因白色夹衣多为平民或未取得功名的读书人穿着,故引申为“无功名士人”的代称。例如清代金农诗句“白袷披时少是非”,林学衡“可容白袷坐论文”,均以“白袷”暗喻文人身份。

  3. 白色圆领特征
    特指带有白色圆领的外衣款式,这一形制在唐代服饰中较为典型,兼具实用与身份标识功能。

需注意,该词属于古汉语用法,现代语境中较少出现,多见于诗词或历史文献。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诗句中的引申含义,可结合原文语境分析。

别人正在浏览...

悲路穷秉直抄撰耽耽单文孤证道治大赛法兰西人放停觥舡刮鼻子鼓誉含消鹤鸣九皋衡颷后系黄屋左纛幻身画箑扈阁接连不断金龊箭进俸叩击叩舷鹍翔良工丽娟龙姿凤采楼车论道猫奴懑乱门柱巧妇凄眷清廉正直卿尹砌台儒贵叡哲入奏三门峡沙梁示世双铧犁爽心豁目束云担雪私悦送竈太翁绦脱窝隐无妄之福相貌献计献策线粒体小毛晓止下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