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畏戢的意思、畏戢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畏戢的解釋

戒惕敬慎。《宋史·趙抃傳》:“有卒長立堂下,呼諭之曰:‘吾與汝年相若,吾以一身入 蜀 ,為天子撫一方。汝亦宜清謹畏戢以率衆。’”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畏戢”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讀音與釋義

來源與用法

該詞最早見于《宋史·趙抃傳》,原文為:“汝亦宜清謹畏戢以率衆”,意為告誡士兵應保持清廉、謹慎、敬畏的品行以帶領衆人(、)。從結構看,“畏”表敬畏,“戢”本義為收斂,引申為克制,組合後強調在敬畏中約束自身行為。

應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正式語境中,描述對規則、職責的嚴肅态度。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屬于書面化表達。

如需進一步考證,建議參考《漢語大詞典》等權威辭書。

網絡擴展解釋二

畏戢的意思

畏戢(wèi jí)是一個意思豐富的詞彙,它表達了對事物的敬畏和警惕之情。可以理解為對惡劣、危險或不良事物感到害怕并且謹慎避免。

拆分部首和筆畫

畏戢的拆分是由“畏”和“戢”兩個部首構成。

“畏”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田”(tián),總計有8個筆畫。

“戢”是一個獨體字,它的部首是“戈”(gē),總計有7個筆畫。

來源與繁體

畏戢是古代漢字,最早出現在《說文解字》一書中。

在繁體字中,畏戢的書寫形式并未發生變化,仍然保留原來的樣子。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形式與現代有所不同。畏戢在古時候的寫法是:

畏的古代寫法為「畏」字的旁邊畫上一個較小的「異」字,表示内心的害怕與警惕。

戢的古代寫法為「戈」後畫上一個「止」字,表示戒備和軍事行動的終止。

例句

1. 他對這個陌生的環境感到畏戢。

2. 面對巨大的挑戰,他畏戢地尋求幫助和指導。

組詞

畏戢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許多詞語,如:

畏懼、戢靜、戢止、畏縮等。

近義詞與反義詞

近義詞:恐懼、警惕、戒備

反義詞:大膽、勇敢、無懼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