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傳 帝喾 之子封于 蜀 ,為 蜀侯 。古 蜀國 後為 秦惠王 所滅。 三國 魏 锺會 《檄蜀文》:“ 蜀侯 見禽於 秦 , 公孫述 授首於 漢 ,九州之險,是非一姓,此皆諸君所備聞也。” 南朝 梁簡文帝 《蜀國弦》詩:“牲祈 望帝 祀,酒酹 蜀侯 誅。”
“蜀侯”一詞主要有以下兩種解釋:
古蜀國諸侯的稱謂
指傳說中帝喾(五帝之一)之子受封于蜀地所建立的政權。古蜀國在戰國時期被秦惠王所滅,該典故見于《華陽國志》等文獻。南朝梁簡文帝《蜀國弦》詩提到“酒酹蜀侯誅”,即暗指這段曆史。
周朝分封體系的延伸
部分學者認為“蜀侯”可能屬于周朝分封制下的爵位,例如蜀侯蠶叢(三星堆文明的關聯人物)。但周朝分封制的實施時間晚于帝喾時期,因此這一說法存在争議。
補充說明
需注意“蜀侯”與三國時期“蜀漢”(劉備政權)的區别,後者是獨立王朝而非諸侯國。關于古蜀侯的具體世系,目前仍存在傳說與史實交織的情況,三星堆遺址的考古發現為此提供了新的研究線索。
《蜀侯》是指蜀國的國君,也可解釋為蜀國的公爵。蜀國是中國曆史上三國時期的一方國家,以成都為首都。蜀侯一詞常用來稱呼蜀國的君主。
《蜀侯》一詞的拆分部首是虍(虎的一部分,象征勇猛)和亻(人的一部分,表示與人相關),拆分後的筆畫是5畫(虍為3畫,亻為2畫)。
《蜀侯》一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中國古代曆史。蜀國建立于公元前221年,起初是楚漢之間的幾位蜀地地方統治者建立起來的。後來,蜀國的劉備稱霸西南,成為了蜀國的主要國君,稱之為蜀侯。
《蜀侯》的繁體字是「蜀候」。
古代漢字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以《蜀侯》為例,古時寫作「蜀候」。其中的「蜀」字用了蟲部(蜀的本字為「虣」,後來蟲部加了一點表示聲符),而「候」字的寫法與現代相同。
1. 劉備是蜀國的蜀侯,他統治了蜀國二十多年。
2. 蜀侯在三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角色。
蜀侯可以與其他字組成詞語,例如:
1. 蜀侯國:指蜀國在劉備時期的國名。
2. 蜀侯之地:指蜀國的領土。
3. 蜀侯的後裔:指蜀國君主的後代。
與《蜀侯》相關的近義詞為「蜀國君主」,反義詞可能是「非蜀國君主」,但在具體語境中可能會有不同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