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一種剔去膝蓋骨的刑罰。《漢書·刑法志》:“髕罰之屬五百。” 顔師古 注:“髕罰,去膝頭骨。”
“髌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具體解釋如下:
定義與執行方式
髌罰指通過剔除犯人膝蓋骨(髌骨)使其喪失行動能力的酷刑。這種刑罰不僅造成身體殘疾,還具有強烈的羞辱性質。
曆史文獻依據
據《漢書·刑法志》記載:“髕罰之屬五百”,表明漢代将髌罰歸入五百種刑罰之一。唐代顔師古注釋為“去膝頭骨”,進一步明确了其執行方式。
别稱與演變
該刑罰在曆史中也被稱為“膑刑”,如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膑曾受此刑。不同朝代對髌罰的適用可能有所差異,但核心形式均為破壞膝關節功能。
社會意義
作為肉刑的一種,髌罰體現了古代法律“以刑止罪”的威懾思想,同時反映了當時刑罰體系的殘酷性。漢代後,此類肉刑逐漸被其他刑罰替代。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書》記載及多部字詞釋義(來源:、3、5)。
《髌罰》(bìn fá)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因有罪而受罰。
《髌罰》的拆分部首是“⺝”和“⺍”,它們分别代表骨骼和手。由于骨骼和手的結合關系比較複雜,所以該詞的筆畫較多。具體的筆畫數目是“⺝”是12畫,“⺍”是5畫。
《髌罰》一詞源自中國的古代著作《莊子》。在繁體字中,這個詞的寫法是「髕罰」。
在古時候,「罰」字的寫法可能與現在不同。具體改變的筆畫部分我無法确定,但字形的整體和意義應該保持一緻。
1. 他因為犯罪被髌罰。
2. 面對犯罪行為,我們不能任由罪犯逍遙法外,應該讓他們受到髌罰。
組詞:髌骨、罰金、罰款
近義詞:處罰、懲罰
反義詞:寬恕、原諒
希望這些信息對你有幫助!如果還有其他問題,請隨時告訴我。【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