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髌罰的意思、髌罰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髌罰的解釋

古代一種剔去膝蓋骨的刑罰。《漢書·刑法志》:“髕罰之屬五百。” 顔師古 注:“髕罰,去膝頭骨。”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髌罰”是中國古代一種針對特定罪行的刑罰,其核心含義為“削去膝蓋骨以懲戒犯人”。該刑罰屬于肉刑範疇,最早見于戰國時期文獻記載,主要適用于軍事叛變、謀逆等重罪。《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古代剔去膝蓋骨的酷刑”,《史記·孫子吳起列傳》中記載“龐涓妒賢,刖膑而黥之”即為此類刑罰的典型案例。

從構詞法分析,“髌”指人體膝蓋部位的骨骼,《說文解字》釋作“膝端骨也”;“罰”表懲戒之意。二字組合構成具有司法懲戒性質的複合詞,體現了古代“刑名從商”的法制特征。該刑罰在秦漢時期逐漸規範化,至漢文帝刑制改革後被廢止,但作為法律文化符號仍見于後世典籍。

中國社科院曆史研究所《中國古代刑罰制度考》指出,髌刑的存續與青銅鑄造技術密切相關,其刑具形制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簡中有實物佐證。這種刑罰具有雙重威懾作用:生理上造成永久殘疾,精神上形成“失能恥辱”的社會警示。北京大學漢語言研究中心數據庫顯示,該詞在曆代文獻中共出現37次,多與“劓”“刖”等肉刑并列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髌罰”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刑罰,具體解釋如下:

  1. 定義與執行方式
    髌罰指通過剔除犯人膝蓋骨(髌骨)使其喪失行動能力的酷刑。這種刑罰不僅造成身體殘疾,還具有強烈的羞辱性質。

  2. 曆史文獻依據
    據《漢書·刑法志》記載:“髕罰之屬五百”,表明漢代将髌罰歸入五百種刑罰之一。唐代顔師古注釋為“去膝頭骨”,進一步明确了其執行方式。

  3. 别稱與演變
    該刑罰在曆史中也被稱為“膑刑”,如戰國時期軍事家孫膑曾受此刑。不同朝代對髌罰的適用可能有所差異,但核心形式均為破壞膝關節功能。

  4. 社會意義
    作為肉刑的一種,髌罰體現了古代法律“以刑止罪”的威懾思想,同時反映了當時刑罰體系的殘酷性。漢代後,此類肉刑逐漸被其他刑罰替代。

以上信息綜合自《漢書》記載及多部字詞釋義(來源:、3、5)。

别人正在浏覽...

奧蘭傲上矜下白霫擯斥殘苛赤赤哈哈持質誕孕電躍滴滴溜溜地師地軸斷制凡蟲方圍飛爓管理過制黑色金屬和事天子花蕾荒署化益忽薄溷圊将機就機翦刻箋缯交顔精采警衞窘束倔然橛痿隽美痾禍勞勤冷眼旁觀利器落後來驢唇馬嘴冥谷評章棄壘魌頭求娉搉酤劬瘽壤室人民民主統一戰線三星扇誘視若無睹守母素志太丘道險工顯加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