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武功的意思、武功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武功的解釋

(1) [military accomplishments]∶專指在軍事方面取得的成就;戰功

文治武功

(2) [skill in acrobatics in Chinese operas]∶武工

詳細解釋

(1).軍事方面的功績。《詩·大雅·文王有聲》:“ 文王 受命,有此武功。既伐于 崇 ,作邑于 豐 。” 鄭玄 箋:“武功,謂伐四國及 崇 之功也。” 唐 李峤 《餞薛大夫護邊》詩:“佇見 燕然 上,抽毫頌武功。” 清 陳康祺 《郎潛紀聞》卷五:“文武大臣或陣亡,或軍營病故,武功未成者,均不得拟用‘襄’字。” 郭沫若 《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一篇第一章第二節:“民還不安定,應該要先務内政,不要去圖武功。”

(2).指武事。《詩·豳風·七月》:“二之日其同,載纘武功。言私其豵,獻豜于公。” 孔穎達 疏:“至二之日之時,君臣及其民俱出田獵,則繼續武事,年常習之,使不忘戰也。”

(3).指武力。 宋 蘇轼 《書王奧所藏太宗禦書後》:“ 太宗 以武功定禍亂,以文德緻太平。” 明 唐順之 《條陳薊鎮練兵事宜》:“臣竊觀 高皇帝 以武功定天下,深慮承平之後,武備寖弛,以啟戎心。” 清 曾國藩 《湘鄉縣賓興堂記》:“自古開國之主,以武功龕定禍亂,而繼體蒙業之君,恒以文德緻太平。”

(4).武術功夫。 唐 張鷟 《遊仙窟》:“ 張郎 才器,乃是 曹植 天然。今見武功,又復 子南 夫也。”《太平天囯歌謠傳說·好和尚》:“老和尚,聽説你的武功不壞,我帶了幾箇教師來和你比比武。” 徐遲 《牡丹》一:“這邊看不行了,也搭起三張桌子,把觀衆又吸引了回來。可是,他沒有武功底子,翻下來摔斷了腿。”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武功"是漢語中具有多重文化内涵的複合詞,其詞義演變與曆史發展密切相關。根據權威詞典和文獻記載,該詞主要包含以下四層含義:

一、軍事功績(基本義項) 指在戰争或軍事行動中建立的功勳,常與"文治"對舉。該釋義最早見于《詩經·豳風·七月》"二之日其同,載缵武功",描述周人先祖征伐外族的戰功。《漢語大詞典》将此列為第一義項,強調其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來源:漢語大詞典)。

二、行政區劃沿革(曆史引申義) 特指陝西省武功縣行政區劃。據《元和郡縣志》記載,該地名源自漢代設置的武功縣,取"以彰武帝征伐之功"的典故,2021年隨撤縣設區政策變更為武功區(來源:中國曆史地名大辭典)。

三、文學藝術擴展義 在武俠文學體系中,該詞衍生出"武術造詣"的引申義,指習武者通過系統訓練獲得的身體技能。金庸在《射雕英雄傳》中構建的"華山論劍"場景,使這一引申義在當代獲得廣泛傳播(來源:中國武俠文學大系)。

四、武術體系指代(專業術語) 在傳統武術研究領域,特指系統化的技擊體系。如《少林拳譜》将武功劃分為"外功三十六,内功七十二"的修習層次,包含套路演練、器械使用、内家修煉等完整系統(來源:中國武術百科全書)。

該詞在不同語境中的語義側重存在差異:曆史文獻多采用軍事功績本義,文學創作側重武藝修為,地域研究指向行政區劃,武術專業領域則強調技術體系。這種語義多樣性反映出漢語詞彙承載文化記憶的典型特征。

網絡擴展解釋

“武功”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多重含義,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一、核心釋義

  1. 軍事功績
    指在軍事領域取得的成就或戰功,常與“文治”并稱。如《詩經·大雅》中“文王受命,有此武功”,蘇轼評價唐太宗“以武功定禍亂,以文德緻太平”。這一含義在古代文獻中使用最廣,強調武力平定亂世或開疆拓土的能力。

  2. 武術技藝
    狹義指傳統武術的技擊能力,包含拳術、器械等練習形式。如“武功習練者”或“武功卓著”等表述。現代語境中,該義項多見于武俠文化或體育領域。

  3. 戲曲表演中的武工
    特指戲曲演員在舞台上的武打動作技巧,屬于專業技能範疇。例如京劇中的翻騰、對打等程式化表演。

二、延伸與用法

三、例句參考

  1. 軍事:“唐太宗武功顯赫,開創貞觀之治。”
  2. 武術:“他自幼習武,練就一身高強武功。”
  3. 戲曲:“京劇演員的武功表演令人歎為觀止。”

如需更完整的曆史用例,可查閱《詩經》《蘇轼文集》等文獻來源。

别人正在浏覽...

阿谄鮑家姑飽眼跋越悖缪禀聖塵韻斥斥赤氣創刊詞绌遣辭指誕漶大權在握登堂入室端翔訪提凫舄服職攻破海客乘槎罕罼黃骢馬家菊鑒評假限家政驚駴景至蠲丁句兵利鈍利疚林森柳暗花明留牛鹵鈍闾峰披枷戴鎖噼呖啪啦屏帏淺阙前一陣子僑務請匄青臒熱腸古道三藐生防省損濕溫貪淫橦竿無下烏朕花纖隸賢首宗顯姓揚名小不起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