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盧至的意思、盧至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盧至的解釋

(1).[梵Rucika]佛名。即 樓至佛 ,意為愛樂。佛教謂賢劫千佛中最後一佛。《大乘十輪經》卷七:“於此賢劫千如來中,最後如來名曰 盧至 。” 唐 玄應 《一切經音義》卷二十:“﹝ 盧至 ﹞舊言 樓至佛 ,此雲可愛樂最後佛也。”

(2).佛經中的人名。相傳有 盧至 長者,貪財吝啬,後受佛指點,棄財皈依,因緣成佛。見《盧至長者因緣經》。 明 徐複祚 撰《一文錢》雜劇即據此敷演而成。 前蜀 貫休 《送颢雅禅師》詩:“苦卻樂,樂卻苦, 盧至 黃金忽如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盧至"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詞彙,其含義主要源于佛教故事和古代文學典故,并非現代漢語常用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 核心含義與詞源 "盧至"最核心的含義指向一位佛教傳說中的人物——盧至長者。他是佛陀時代舍衛城的一位極其富有卻極度吝啬的富翁。其名字本身(盧至)在梵文或巴利文經典中的原始形态已難确考,但作為漢語音譯詞,它已成為一個代表極端悭吝、貪財守財性格的符號化名稱。

二、 佛教故事中的形象與象征意義 在佛教典籍(如《盧至長者因緣經》,或見于《法苑珠林》、《經律異相》等類書輯錄的故事)中,盧至長者被描繪為:

  1. 富可敵國,悭吝成性:他擁有巨大財富,卻舍不得自己享用,更不願布施他人,甚至苛刻對待自己和家人。
  2. 因悭受懲,得佛度化:其極端的吝啬行為被視為一種愚癡和業障。傳說中,帝釋天(佛教護法神)曾化身成盧至的模樣戲弄他,使其領悟到悭貪的過患。最終在佛陀的教導下,盧至忏悔改過,皈依佛法。
  3. 貪吝的典型:"盧至"因此成為佛教用來警示世人破除貪欲、提倡布施的著名反面教材,象征着貪婪、吝啬、守財奴的性格特質。

三、 在文學與文化中的延伸 "盧至"的故事在中國古代文學中廣為流傳,并衍生出更豐富的文化内涵:

  1. 文學典故:文人常以"盧至"代指吝啬鬼或守財奴。例如,明代徐複祚的雜劇《一文錢》主角就叫盧至,生動刻畫了其愛財如命、锱铢必較的形象。
  2. 敦煌變文:敦煌遺書中發現有《盧至長者因緣》變文(如P. 3051等卷號),說明該故事在唐代已通過說唱文學形式在民間流行。
  3. 成語/習語關聯:其形象常與"吝啬鬼"、"守財奴"、"一毛不拔"等詞語相關聯。

總結釋義:

盧至(Lú Zhì):原為佛教傳說中一位極度富有且極其吝啬的長者之名。後成為漢語中象征貪婪吝啬、愛財如命、一毛不拔的守財奴形象的專有名詞和文化符號。其含義根植于佛教經典故事,并在後世文學作品中得到強化和傳播。

參考來源:

  1. 佛教經典故事:核心形象源于《盧至長者因緣經》(或類似名稱的故事,多見于漢傳佛教典籍彙編如《大正藏》相關部類)。可參考中華電子佛典協會 (CBETA) 線上數據庫中的相關經文: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 (需自行檢索相關經名)。
  2. 類書輯錄:
    • 《法苑珠林》 (唐·道世撰):卷第七十七至卷第八十等"十惡篇"之"悭吝部"可能收錄相關故事。可查閱《大正藏》第53冊 No. 2122。
    • 《經律異相》 (梁·寶唱等撰):也可能輯錄盧至長者的故事。可查閱《大正藏》第53冊 No. 2121。
  3. 敦煌文獻:敦煌寫卷如P. 3051《盧至長者因緣》等,證明其故事在唐代民間流傳。可參考國際敦煌項目 (IDP) 數據庫或中國國家圖書館"中華古籍資源庫"中的敦煌遺書影像:http://idp.nlc.cn/http://read.nlc.cn/thematDataSearch/toGujiIndex (需按編號檢索)。
  4. 古代文學作品:如明代徐複祚雜劇《一文錢》 (收錄于《盛明雜劇》等集),主角名為盧至,是吝啬鬼的典型代表。可查閱相關文學總集或古籍數據庫(如中國基本古籍庫)。

網絡擴展解釋

“盧至”在佛教語境中主要有兩層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一、佛名:樓至佛

  1. 身份與地位
    盧至是梵語“Rucika”(音譯)的佛名,漢譯為“樓至佛”,意為“愛樂”。在佛教經典中,盧至佛被視為賢劫千佛(即現在劫中的一千尊佛)中的最後一尊佛。

    • 經典依據:《大乘十輪經》卷七記載:“於此賢劫千如來中,最後如來名曰盧至。”
    • 玄應《一切經音義》進一步解釋:“舊言樓至佛,此雲可愛樂最後佛也。”
  2. 象征意義
    其名“愛樂”體現了佛教對圓滿境界的追求,強調通過修行達到極緻的慈悲與智慧。

二、佛經人物:盧至長者

  1. 故事起源
    盧至是佛經中的人物,原為貪財吝啬的長者,後受佛陀點化,舍棄財富皈依佛法,最終因緣成佛。

    • 經典出處:《盧至長者因緣經》。
  2. 文化影響
    這一故事在明代被徐複祚改編為雜劇《一文錢》,通過戲劇化手法諷刺貪欲,宣揚佛教的因果與覺悟思想。

“盧至”既指佛教信仰體系中的最後一尊佛,也代表一個通過修行從凡夫蛻變為覺者的典型形象。兩者均體現了佛教對“終極圓滿”與“放下執念”的核心教義。

别人正在浏覽...

瞹瞹按堵百年悲天憫人不值得長生不老蟲螟穿落蠢迪鹑緯黨員稻園疊縠東牆窺宋鬥剛斷正繁靡發踴沖冠風流雨散風起雲布風習糞坑伏涼兒撫納共挽鹿車掴手黃發台背缰子鸠茲聚寶盆軍将沮舍濫殺連更曉夜瀝款路頭菩薩馬垂铓氣茫诏渺然明光鋥亮明酌奶瓶鬧表農正平光光暴衣露蓋強行青豆房清格輕民勸阻申納申徒頭蓋亡矢遺镞無骨燈五陽小夥子西河大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