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黜斥的意思、黜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黜斥的解釋

解除官職;斥退。 漢 王充 《論衡·自紀》:“今吾子涉世落魄,仕數黜斥。”《南史·何尚之傳》:“ 曄 ( 範曄 )事迹未彰,便豫相黜斥,萬姓将謂卿等不能容才,以我為信受讒説。”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黃督學》:“發案日,凡所賞識與所黜斥,口誦其文之佳惡,不遺一字,人以為神。”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黜斥,漢語複合詞,由“黜”與“斥”兩個語素構成。《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貶退驅逐”,特指古代對官員職位或社會地位的強制性剝奪。該詞屬書面用語,常見于曆史文獻與政令文書,如《宋史·職官志》載:“官吏黜斥者,不得複叙京職”,體現其制度性懲戒特征。

詞源層面,“黜”本義為降職,《說文解字》釋作“貶下也”,而“斥”含排斥驅逐之意,二字連用後詞義産生疊加強化。現代漢語中,該詞使用頻率較低,多出現于學術論著中對古代官僚制度的描述,如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中分析唐代考課制度時,曾用“黜斥庸劣”指稱官員淘汰機制。

典型用法包含三要素:主體(權力機構)、對象(失職者)、處置方式(剝奪職務)。例如《資治通鑒·唐紀》中“黜斥元載黨羽數十人”,即展現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官僚整肅行為。值得注意的是,該詞在語義強度上較“罷免”“貶谪”更具決絕性,常伴隨名譽損毀等附加後果。

參考資料:

  1.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漢語大詞典》[M].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1.
  2. 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M]. 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2001.

網絡擴展解釋

“黜斥”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解除官職或斥退,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員因過失、失職等原因被罷免或降職的情況。以下是詳細解釋:

  1. 基本釋義
    該詞由“黜”和“斥”組成,均含貶退之意。

    • 黜:指降職或罷免,如《論語》中“三黜”即多次被貶。
    • 斥:意為驅逐、摒棄,可指官職的革除或人際關系的疏遠。
      組合後,“黜斥”強調通過官方行為剝奪職位或權力。
  2. 曆史文獻例證

    • 漢代王充《論衡·自紀》提到“仕數黜斥”,指官員多次遭罷免。
    • 《南史·何尚之傳》記載範晔因未明事迹被“豫相黜斥”,反映古代政治鬥争中的罷黜現象。
    • 明代顧起元描述考官在發榜時公開點評被黜斥者的文章,體現該詞在科舉制度中的使用場景。
  3. 現代使用延伸
    當代語境中,“黜斥”偶爾用于比喻性表達,如基層治理中“政績不達标可能被黜斥”,但更多保留在曆史或文學領域。

該詞具有鮮明的古代官僚制度色彩,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其貶谪、革職的内涵。

别人正在浏覽...

隘角暴客不趨事裁與藏畜觸及觸摸詞翰客逮及狄酪凡輩膏晷告誦戈楯格評各種工民觚角和孺畫棟徽號酒啖巨狄鞠侯居圉兩生撩虎陵海露會緑缥麥金利山買私猛概珉砆明服木材蓄積量木呆呆内燃機車抨擊漂零恰當喬勢器具磬镈沁人肺腑齊酎筌拾殺定射器施禦水官體化同轍完婚晚甲頑鐵頑症五筆字型物阜民康隙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