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mend;rectify;proofread and correct] 進行校對,加以改正
校正資料
(1).古代管理馬匹的官。《左傳·成公十八年》:“弁糾禦戎,校正屬焉。” 楊伯峻 注:“ 襄 九年《傳》‘使校正出馬’,則校正為掌馬之官。《周禮·夏官》有‘校人’,職掌與校正相同。”參見“ 校人 ”。
(2).校書、正字二官名的連稱。《新唐書·百官志一》:“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十曰讎校精審,明於刊定,為校正之最。” 清 褚人穫 《堅瓠九集·官司俚語》:“如 唐 校書與正字,俸祿微少,皆孤寒英傑居之,至騎驢入省。而太祝奉禮……俸祿倍多,乃公卿子弟居之,衣馬比校正頗輕肥。”參見“ 校書 ”、“ 正字 ”。
(3).校對改正。 宋 曾鞏 《<梁書目錄>序》:“臣等既校正其文字,又集次為目録一篇。” 清 俞樾 《春在堂隨筆》卷八:“一碑之中,訛字之多已如此,安得一一校正之。” 魯迅 《書信集·緻許廣平》:“重看校稿,校正不少,殊可嘉尚。”
“校正”是一個動詞,指通過核對、檢查或調整,修正錯誤、偏差或不準确之處,使事物符合标準或達到預期狀态。具體可分為以下層面:
基本含義
本義為“核對并修正”,如“校正文稿”指逐字檢查文本中的錯漏;“校正鐘表”指調整時間誤差。核心在于通過對比标準或正确值,消除差異。
應用領域
與近義詞區别
延伸用法
在學術或專業場景中,可能涉及數學模型的參數校正(如統計學中“誤差校正模型”),此時需通過算法優化使模型更貼合實際數據。
總結而言,“校正”是通過系統性檢查與調整實現精确化的過程,適用于從日常生活到專業領域的廣泛場景。
校正是指對已經寫好的文字、資料進行查對、修改、整理等工作,以确保其準确無誤。
校正的部首是木,總筆畫為十二畫。
校正一詞最早見于《爾雅·釋诂》:“校藻、校字形。”在古代,校正是指對草書、隸書等文字進行矯正和改進。
繁體字“校”依然保留了其篆書的形态,與簡體字相比形狀更複雜。繁體字“校”中的“木”部有更多的筆畫,總共十三畫。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定的演變過程。根據《說文解字》的記載,古代的“校”字書寫形态與現代略有不同,更加像一個打開的木箱,并有更多的“林”字形狀。
1. 我需要你幫我校正這篇文章的語法錯誤。
2. 請你校正這些數據表格,确保數據的準确性。
3. 編輯負責校正書籍的錯别字。
1. 校勘:對古代文獻、書籍進行校對、考證。
2. 校對:将手稿與底稿、校樣進行對照檢查,确保文字的正确性。
3. 校園:學校的名稱,也指學生所在的學校環境。
1. 修正:對錯誤或不準确的事物進行改正或調整。
2. 整理:整齊、有序地處理、整理好雜亂的事物。
錯誤:與校正相對,指的是不準确、有誤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