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傳屍的意思、傳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傳屍的解釋

亦作“ 傳屍 ”。1.猶轉屍。謂死無葬所。《逸周書·大聚》:“揖其民力,相更為師;因其土宜,以為民資。則生無乏用,死無傳屍。” 孔晁 注:“傳於溝壑。”

(2).中醫稱肺結核症。舊題 漢 華佗 《華氏中藏經》有《傳屍論》篇。 唐 張鷟 《朝野佥載》卷二:“女患傳屍瘦病,恐妾厭禱之。” 唐 王焘 《外臺祕要》卷十三“蒸骨方”引《灸骨蒸法圖》:“骨蒸病者,亦名傳屍,亦謂殗殜,亦稱伏連,亦曰無辜。” 宋 洪邁 《夷堅甲志·熾盛光呪》:“( 曹瑴 )少出家為行者,其家累世病傳屍,主門戶者一旦盡死,無人奉祭祀。”


見“ 傳屍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傳屍是中醫古籍中對具有傳染性痨病的專稱,特指通過病患接觸或遺體傳播的緻命虛勞疾病,其核心特征為傳染性與髒腑衰敗。以下為詳細釋義及學術依據:


一、詞典釋義與病理特征

據《漢語大詞典》,“傳屍”指傳染性痨病,因患者死後病氣傳注他人而得名,亦稱“屍注”“勞瘵”。其病理表現為髒腑虛損、骨蒸潮熱、消瘦咯血等症,病程遷延緻死,且具家族傳染性 。隋代《諸病源候論·屍注候》載:“死後複易旁人,乃至滅門”,強調其傳染性與滅戶風險 。


二、曆史文獻中的病因認知

唐代《外台秘要》歸因為“肺蟲”(即結核杆菌的古稱),提出“痨蟲蝕肺”緻咯血消瘦。宋代《太平聖惠方》記載“傳屍勞者……骨髓中熱,稱為骨蒸”,描述典型症狀 。明代《醫學入門》進一步區分“傳屍勞”與普通虛勞,指出其“挾邪祟之氣”的特異性傳染途徑 。


三、現代醫學對應與學術傳承

現代中醫學将“傳屍”對應于肺結核等慢性消耗性傳染病。《中醫大辭典》明确其涵蓋結核病特征,并保留古籍診療方案,如唐代《千金方》的“獺肝散”及明代《本草綱目》的“黃連抑菌”記載 。世界衛生組織(WHO)傳統醫學報告亦引用“傳屍”概念,肯定中醫對傳染性疾病的早期認知 。


參考文獻來源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諸病源候論》(巢元方,隋)
  3. 《外台秘要》(王焘,唐)
  4. 《醫學入門》(李梴,明)
  5. WHO Traditional Medicine Strategy Report

網絡擴展解釋

“傳屍”一詞在漢語中有多重含義,需結合曆史文獻和醫學背景進行解釋:

一、基本釋義

  1. 轉屍(死無葬所)
    最早見于《逸周書·大聚》,指人死後屍體無處安葬,暴露于溝壑之中,象征極端的貧困或戰亂導緻的慘狀。孔晁注“傳於溝壑”進一步強調其凄涼境遇。

  2. 中醫病症名
    傳統中醫将“傳屍”與肺結核(肺痨)關聯,認為其具有傳染性,且病程遷延緻死。唐代《外台秘要》描述其症狀為“骨蒸、羸瘦”,并提到“屍氣傳注”的傳播特性,即患者死後會傳染給親屬,故稱“傳屍”。


二、延伸與争議

  1. 現代視角的解讀
    有觀點認為,古代“傳屍”描述的家族多代患同種疾病的現象,可能與遺傳相關。但需注意,中醫更強調“行為遺傳”(如生活習慣、環境)而非現代基因理論。

三、文獻記載


四、相關概念

提示:若需完整文獻出處或醫學案例,可參考《外台秘要》《逸周書》等古籍。

别人正在浏覽...

伴讀邊欄别無選擇逼诘不分伯仲常俸車笠逞嘴忡怅大鳳丹粉鼎食鳴鐘東抄西轉端午索惇謹迩臣方教屝屦風披高賓糕餅灌通國社鼓桡黑古隆咚橫翔捷出候天簧管儉月嘉尚甲香潔身自好句調口勑寬打窄用老大老兩口拉晚兒樂政兩手加額六幺鹵器鲈豸眇生苗田排插日行千裡肉麻潤麗桑新婦讪侮涉目屬好順風使舵歲星同裯遐曠現境纖掌禊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