禊祓的意思、禊祓的詳細解釋
禊祓的解釋
指古代三月上巳,臨水洗濯、祓除不祥的祭祀活動。 宋 陳造 《複次韻寄程帥》之二:“人家禊祓競攀追,刺史春遊正此時。羯鼓聲中花作錦、壺籌多處酒為池。”
詞語分解
- 禊的解釋 禊 ì 古代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清除不祥的祭祀:修禊。禊帖(《蘭亭序》的别稱)。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 祓的解釋 祓 ú 古代用齋戒沐浴等方法除災求福,亦泛指掃除:祓濯(洗濯)。祓除(古代除兇去垢的儀式)。祓禊(古代民俗,到水濱洗濯,洗去宿垢)。 筆畫數:; 部首:礻;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禊祓(xì fú)是中國古代重要的祭祀儀式,兼具驅邪避災與祈福迎祥的雙重含義,其核心内涵可從以下三方面闡釋:
一、詞義本源與儀式特征
- 禊:特指春秋兩季在水邊舉行的祓除儀式,尤以農曆三月上巳節的“春禊”最為盛行。古人以蘭草沐浴、香薰塗身,象征洗濯污穢、祛除不祥。
- 祓:本義為除災求福的祭祀行為,通過祭祀、沐浴、舞蹈等形式驅逐邪祟,如《周禮·春官》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體現早期巫術與禮儀的結合。
二、文化内涵與文獻佐證
- 時空象征性:儀式多選在流水之濱(如曲水),呼應“流水不腐”的自然哲學,隱喻生命更新。王羲之《蘭亭集序》中“修禊事也”,即記載了東晉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禊祓活動。
- 社會功能演變:從先秦的宗教性祭祀,逐漸融入娛樂與詩酒文化,如唐代上巳節成為全民踏青賦詩的盛會(參見《唐書·禮儀志》)。
三、學術權威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4)定義:
禊祓:古代民俗,于春秋兩季至水濱舉行祭禮,洗濯去垢,消除不祥。
此釋義印證了《後漢書·禮儀志》所載“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東流水上”的史實。
文獻來源:
- 《周禮注疏》(中華書局點校本)
- 《蘭亭集序》(王羲之,收錄于《晉書》卷八十)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後漢書·禮儀志》(中華書局校勘本)
網絡擴展解釋
“禊祓”(xì fú)是中國古代一種與水相關的祈福消災儀式,其含義可從字義、曆史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
字義分解
- 禊:意為“修潔、淨身”,強調通過洗滌去除污穢。
- 祓:指“祓除病氣或災禍”,帶有驅邪避害的宗教色彩。
合稱“禊祓”,即通過清潔身體與靈魂來祈求平安。
-
曆史起源與演變
- 周朝:最初為巫術儀式,由女巫在三月上巳日(幹支紀日)主持,以水為媒介祛病。
- 漢代:被納入官方祀典,日期固定為三月上巳日,官民皆至河邊沐浴,并發展出“招魂續魄”等習俗。
- 魏晉後:因日期不固定,逐漸與三月初三合并,演變為“上巳節”,成為文人雅集、曲水流觞的文化活動。
-
儀式内容與象征
- 核心活動:在水邊用香草(如蘭草)沐浴,認為流水可帶走“宿垢”(舊病與厄運)。
- 信仰基礎:古人視水為至潔之物,兼具療愈與驅邪功能,如《韓詩》記載鄭國人在溱洧兩河“秉蘭祓除不祥”。
- 衍生意義:漢代徐肇三女夭折的傳說,進一步強化了禊祓消災的民俗心理。
文化影響:這一習俗不僅衍生出王羲之《蘭亭集序》等經典文學場景,還融入後世踏青、宴飲等春季活動,成為中華傳統節日的重要源頭之一。
别人正在浏覽...
八卦丹飽飏簸籮不妨事不來梅采效谶文船工觸邪冠徂兩粗衣惡食達爾杜弗諜知兒女仁房事格量狗吠之警寡歡管管鹳骨腮谷實禾心宦成皇鳥貨積齑麫進拔靳故緊急激怒羁神抉瑕掩瑜刻扣萊服樂而忘返冷貨立馬造橋領航員露牙懵怔密谕批評家迫臨骐骥榷會桑秧唼喋省循束兵殊類死巴巴四角特殺鐵算子頹惰巍奂文化館枭翦消削洗耳拱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