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境息民的意思、保境息民的詳細解釋
保境息民的解釋
保衛國家邊疆,使人民得以安甯。
詞語分解
- 保境的解釋 保護境内,使不受侵犯。《南史·齊紀上》:“ 破釜 之捷,斬馘蔽野, 石梁 之戰,禽其渠帥,保境全人, 江陽 即序,此又公之功也。”《周書·令狐整傳》:“二州合勢,則東軍可圖。然後保境息人,計之上者。”
- 息民的解釋 謂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左傳·隱公七年》:“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 漢 賈誼 《過秦論下》:“案土息民,以待其敝。”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下·祀》:“夫祀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成語“保境息民”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保衛國家邊疆,安撫百姓,使人民生活安甯。核心包含兩層含義:
- 保境:保護國家領土完整和邊境安全;
- 息民:通過安定社會秩序、減輕賦稅等措施使民衆安居樂業。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周書·劉雄傳》,原文為“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指國家間達成互不侵犯的和平協議。
- 曆史延伸:現代多用于形容政府或領導者維護國家安全與民生福祉的責任,如《明史·外國五》中“王能保境息民,則福可長享”。
三、結構與用法
- 拼音:bǎo jìng xī mín;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感情色彩:中性,多含褒義;
- 應用場景:
- 描述國家政策或軍事防禦的職責;
- 引申至個人或組織維護局部安全的行動,如保護家庭、社區等。
四、相關擴展
- 近義詞:保國安民、安邦定國;
- 反義詞:禍國殃民、饑寒交迫;
- 文化意義:體現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強調内外兼治的治國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周書》《明史》等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保境息民這個詞是指保護國境安甯,維護民衆生活安甯的意思。它由三個字組成,拆分的部首分别是“保”、“境”和“息”。其中,“保”的部首是“人”,筆畫數為3;“境”的部首是“土”,筆畫數為14;“息”的部首是“心”,筆畫數為10。
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典籍和文獻,意味着國家要維護疆域的穩定,保護人民的生活安甯。在繁體字中,保境息民的寫法保持不變。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保境息民的基本意思并未改變。現代漢字的保留形式就是現代标準字形,即我們現在使用的字形。
以下是一個例句:“保境息民是國家的首要任務之一。”這句話的意思是指保護國境的安甯以及确保人民的安居樂業是國家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與保境息民相關的詞彙有:國境安甯、保衛國土、維護社會穩定、保護民衆等。這些詞都和保護國境安全以及維護人民生活安甯有關。
反義詞可能是破壞國境安甯、威脅民衆生活安甯等詞彙。這些詞描述了破壞國境和威脅人民生活安甯的行為。
希望以上回答能符合您的要求!如果您還有其他問題,歡迎隨時提問。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