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境息民的意思、保境息民的詳細解釋
保境息民的解釋
保衛國家邊疆,使人民得以安甯。
詞語分解
- 保境的解釋 保護境内,使不受侵犯。《南史·齊紀上》:“ 破釜 之捷,斬馘蔽野, 石梁 之戰,禽其渠帥,保境全人, 江陽 即序,此又公之功也。”《周書·令狐整傳》:“二州合勢,則東軍可圖。然後保境息人,計之上者。”
- 息民的解釋 謂使人民得到休養生息。《左傳·隱公七年》:“凡諸侯同盟,於是稱名,故薨則赴以名,告終,稱嗣也,以繼好息民。” 漢 賈誼 《過秦論下》:“案土息民,以待其敝。” 唐 柳宗元 《非國語下·祀》:“夫祀
專業解析
保境息民(bǎo jìng xī mín)是漢語中源自史書典籍的軍事治理類成語,其核心含義指通過守衛疆域、安定民生的策略實現區域和平穩定。該詞可拆解為兩部分解析:
-
保境
指軍事防禦層面采取守勢,保全領土完整。《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保衛國境,使不受侵犯”。例如《舊唐書》中劉仁軌谏言唐高宗“嚴兵保境,以息民力”,即強調固守防線避免戰事擴大。
-
息民
意為使民衆休養生息,減輕賦稅勞役。漢典網引《資治通鑒》注釋為“止息勞役,安養百姓”,如五代時期吳越王錢镠推行“保境安民”政策,通過減少征戰促進農耕經濟複蘇。
綜合釋義:該成語多用于曆史語境,形容統治者或将領通過防禦性策略維護轄區安甯,同時注重民生恢複,避免消耗國力。其思想與《孫子兵法》“全國為上,破國次之”的慎戰理念相呼應,體現了中國傳統政治智慧中軍事與民生的平衡觀。
網絡擴展解釋
以下是對成語“保境息民”的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該成語意為保衛國家邊疆,安撫百姓,使人民生活安甯。核心包含兩層含義:
- 保境:保護國家領土完整和邊境安全;
- 息民:通過安定社會秩序、減輕賦稅等措施使民衆安居樂業。
二、出處與演變
- 最早記載:出自《周書·劉雄傳》,原文為“約言各保境息民,不相侵擾”,指國家間達成互不侵犯的和平協議。
- 曆史延伸:現代多用于形容政府或領導者維護國家安全與民生福祉的責任,如《明史·外國五》中“王能保境息民,則福可長享”。
三、結構與用法
- 拼音:bǎo jìng xī mín;
- 結構:聯合式成語;
- 感情色彩:中性,多含褒義;
- 應用場景:
- 描述國家政策或軍事防禦的職責;
- 引申至個人或組織維護局部安全的行動,如保護家庭、社區等。
四、相關擴展
- 近義詞:保國安民、安邦定國;
- 反義詞:禍國殃民、饑寒交迫;
- 文化意義:體現中國古代“以民為本”的政治理念,強調内外兼治的治國思想。
如需進一步了解成語典故或例句,可參考《周書》《明史》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白老拔絕罷省髲髢秉公不貪為寶草綠侈鬥翠眉锉子登蓬瀛電熱毯喋聒發厥放下根值慣渎鬼桃鼓節還眺漢賦胡子工程姜孟弜頭虎子鹪螟潔峻緊巴金泉糾絞懇苦科校連綱連拳賃土錢屢驕勉厲闵馬謀智淖衍嗫呫拗峭品柱企懷軟飯三兩聲子食稱十世宥能師子國疏秀絲縷崧生嶽降屠覆吐突威惠五侯蠟燭先疇小鳥依人歇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