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柏成子臯”。傳說為 堯 時高士。《通志·氏族二》引 漢 應劭 《風俗通》:“ 柏成子高 , 堯 時諸侯也。” 宋 羅泌 《路史·前紀六·柏皇氏》:“ 堯 治天下,有 柏成子臯 立為諸侯, 堯 授 舜 , 舜 授 禹 , 柏成子臯 辭為諸侯而耕。”亦省稱“ 柏成 ”。 晉 葛洪 《抱樸子·嘉遯》:“故 漆園 垂綸,而不顧卿相之貴; 柏成 操耜,而不屑諸侯之高。”柏,一本作“ 栢 ”。
關于“柏成子高”的詞義解釋如下:
詞源與身份
“柏成子高”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隱士,多被描述為堯帝時期的賢者或諸侯。根據文獻記載,他本為堯的臣屬,後辭去諸侯之位歸隱農耕,成為高潔之士的象征。
典故與出處
這一人物最早見于漢代應劭的《風俗通》,并被《通志·氏族二》引用,稱其為“堯時諸侯”。宋代羅泌《路史》記載,他在堯、舜、禹禅讓之際選擇躬耕,體現淡泊名利的品格。
異體寫法
該詞存在異體形式“柏成子臯”,兩者含義相同,僅文字書寫差異。後世文學中亦簡稱為“柏成”,如晉代葛洪《抱樸子》以“柏成操耜”贊其操守。
文化意義
作為高士典型,“柏成子高”常用于表達對隱逸精神的推崇,尤其在儒家“窮則獨善其身”的思想脈絡中被引用。
如需查閱具體文獻原文,可參考《風俗通》《路史》等典籍,或上述标注來源的網頁内容。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