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柏成子皋”。传说为 尧 时高士。《通志·氏族二》引 汉 应劭 《风俗通》:“ 柏成子高 , 尧 时诸侯也。” 宋 罗泌 《路史·前纪六·柏皇氏》:“ 尧 治天下,有 柏成子皋 立为诸侯, 尧 授 舜 , 舜 授 禹 , 柏成子皋 辞为诸侯而耕。”亦省称“ 柏成 ”。 晋 葛洪 《抱朴子·嘉遯》:“故 漆园 垂纶,而不顾卿相之贵; 柏成 操耜,而不屑诸侯之高。”柏,一本作“ 栢 ”。
关于“柏成子高”的词义解释如下:
词源与身份
“柏成子高”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隐士,多被描述为尧帝时期的贤者或诸侯。根据文献记载,他本为尧的臣属,后辞去诸侯之位归隐农耕,成为高洁之士的象征。
典故与出处
这一人物最早见于汉代应劭的《风俗通》,并被《通志·氏族二》引用,称其为“尧时诸侯”。宋代罗泌《路史》记载,他在尧、舜、禹禅让之际选择躬耕,体现淡泊名利的品格。
异体写法
该词存在异体形式“柏成子皋”,两者含义相同,仅文字书写差异。后世文学中亦简称为“柏成”,如晋代葛洪《抱朴子》以“柏成操耜”赞其操守。
文化意义
作为高士典型,“柏成子高”常用于表达对隐逸精神的推崇,尤其在儒家“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脉络中被引用。
如需查阅具体文献原文,可参考《风俗通》《路史》等典籍,或上述标注来源的网页内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