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戒的意思、持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戒的解释

遵行戒律。《百喻经·毗舍闍鬼喻》:“若能修行善行,及以布施持戒禪定,便得离苦,获得道果。”《梁书·文学传下·任孝恭》:“ 孝恭 少从萧寺 云法师 读经论,明佛理,至是蔬食持戒,信受甚篤。” 唐 白居易 《唐江州兴果寺律大德凑公塔碣铭序》:“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见性者,曰 兴果律师 。”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不持戒者,居土臺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戒是佛教术语,指严格遵循戒律的行为与修行态度,包含“受持戒法、防非止恶”的核心含义。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佛教实践及现代价值三方面解析:


一、汉语词典释义

持戒由“持”(保持、遵守)与“戒”(规范、禁条)构成,字面意为“坚守戒规”。《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佛教指遵守戒律,约束身心,远离恶行。” 其核心在于通过戒律培养自律,达到身心清净。


二、佛教实践内涵

  1. 戒律体系

    佛教戒律分层次:

    •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等)为基础;
    • 菩萨戒(利他为核心)为大乘修行准则。

      持戒需“止持”(禁止恶行)与“作持”(践行善法)结合,如《梵网经》云:“戒如明日月,亦如璎珞珠。”

  2. 修行意义

    持戒是“戒定慧”三学之首,为禅定与智慧的基础。《大智度论》强调:“持戒为梯,能升慧堂。” 通过约束行为减少业障,助修行者专注修心。


三、现代价值延伸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2. 《梵网经》(大正藏第24册)
  3. 《大智度论》(鸠摩罗什译,大正藏第25册)

网络扩展解释

持戒是佛教术语,指通过遵守特定戒律来规范身心的修行方式,其内涵可从以下方面理解:

一、基本含义

持戒指「遵行戒律」,强调通过戒律约束行为,远离恶行。佛教中,持戒是修行的基础,属于「三无漏学」(戒、定、慧)之首。

二、具体内容

  1. 核心戒律:包括五戒(戒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以及扩展的十善戒等。部分流派还要求戒除五辛(葱、蒜等)、蛋奶等。
  2. 双重维度:
    • 止持:禁止恶行,如不作杀盗淫妄;
    • 作持:主动行善,如布施、禅定等。

三、修行意义

四、分类与践行

佛教将持戒分为三类:

  1. 摄律仪戒:约束身口意;
  2. 摄善法戒:积极修善;
  3. 饶益有情戒:利益众生。

五、目的与作用

持戒不仅是形式规范,更通过「以戒为师」达到清净身心,最终实现自利利他的菩萨道精神。如《大般若经》强调,持戒需回向无上菩提,持续利益众生。

(注:如需更完整释义,可查看等来源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白首不渝倍偿百色蔡女椽子惮劳道叙等速揲蓍草反脸无情风飙佛头石噶嘣共膂告朔还都酣酒河路桓圭劫打静翠金玦衣厖金汋九地九宫格髻珠踞厕鞠躬尽力举借沮恐军头六纬离析骆谷马前卒木阁牛衣夜哭懦夫炮船溥博扑翻身乾茨腊钱舍曲畅容裔三已守危殊方娑罗花缩朒弹性模量童装为小失大巫峯辖境仙姿小衙内消胀酒心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