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持服的意思、持服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持服的解釋

守孝,服喪。《晉書·齊王冏傳》:“著布袙腹,為齊持服。” 唐 韓愈 《與鄭相公書》:“ 孟 之深友太子舍人 樊宗師 ,比持服在 東都 ,今已外除,經營 孟 家事,不啻如己。” 元 無名氏 《神奴兒》第三折:“俺嫂嫂可無倚靠,現持服。” 清 譚嗣同 《報貝元徵書》:“喪服各有等衰,為父母持服一年。”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持服指居喪期間穿着喪服守孝的行為,是中國古代喪禮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特指為直系親屬(如父母)或其他尊長服喪時遵守的禮儀規範。其核心含義包含以下兩點:

  1. 服喪守制

    指遵守喪禮制度,在規定的守孝期内(如父母喪通常為27個月)穿着粗麻制成的喪服,停止娛樂活動,并遵循飲食、居住等方面的禁忌,以表達對逝者的哀思。該制度源于周禮,在《儀禮·喪服》中有系統記載,後為曆代法典所沿襲。

  2. “持”與“服”的字義關聯

    • 持:取“保持、堅守”之義,強調持續遵守喪禮的規範性要求。
    • 服:指“喪服”,即五服制度中按親疏關系穿着的不同等級喪服(如斬衰、齊衰等),引申為服喪期間的行為準則。

古籍例證:

南朝《南史·張暢傳》載:“文帝崩,孝武帝即位,未及持服,而文帝兇問至。”此處“持服”即指新帝應遵循的服喪禮儀。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亦有:“考選科道在即,你我的資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報明了丁憂家去,再遲三年,如何了得?”反映了官員因守制(持服)需離職的禮法約束。

文化内涵

持服制度體現了儒家“慎終追遠”的倫理觀,通過外在服飾和行為約束強化血緣宗法關系。其嚴格程度隨曆史演變有所調整,如明代縮短為27個月,但核心精神始終強調對親長的孝道責任。


參考文獻

  1. 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21.
  2. 彭林.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中華書局, 2013.
  3. 《儀禮·喪服》(中華書局點校本)
  4. 《南史·卷三十二·張暢傳》(中華書局點校本)

網絡擴展解釋

“持服”是一個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守孝、服喪,主要在古代禮制語境中使用。以下從多個角度詳細解釋:

一、基本含義

二、曆史背景與用法

  1. 文獻記載:
    • 《晉書·齊王冏傳》提到“為齊持服”,指為齊王服喪。
    • 唐代韓愈《與鄭相公書》中描述樊宗師“持服在東都”,說明其守孝期間的行為。
  2. 五服制度:
    • 古代根據血緣親疏劃分“五服”,持服等級不同。例如:
      • 兒子需守孝三年(最重);
      • 侄子輩按親疏分“一服”至“五服”,服喪時間與服飾逐漸簡化。

三、其他可能的解釋

部分低權威性網頁(如、8)提到“持服”有“敬佩、認同”的引申義,但此用法缺乏廣泛文獻支持,可能為現代誤用或特定語境下的延伸。

四、近義詞與相關概念

“持服”是古代喪禮制度中的重要概念,需結合曆史語境理解。若需進一步考證具體文獻案例,可參考《晉書》《唐律疏議》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覽...

暗蒙安妥安豫擺八卦陣寸草不生大人物敦喻杜武庫飛棟沸反連天岣嵝光學郭郎孤忠蝦蟆給事寒山子闳曠花钗慧心巧思僭肆驕丁嘂呼勦撲積蠹窂浪臘醞連形利導六燕沒裡沒外明粹旁宗判令平適破桐之葉鋪擺千箱乾雨喬家公竅隙晴眉清巧慶谒乳媪譏入庫神素十二衢市際史籍衰當益壯説帖樹娃子綏旌台孩特支先動顯考小屦笑駡從汝曉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