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持服的意思、持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持服的解释

守孝,服丧。《晋书·齐王冏传》:“著布袙腹,为齐持服。” 唐 韩愈 《与郑相公书》:“ 孟 之深友太子舍人 樊宗师 ,比持服在 东都 ,今已外除,经营 孟 家事,不啻如己。” 元 无名氏 《神奴儿》第三折:“俺嫂嫂可无倚靠,现持服。” 清 谭嗣同 《报贝元徵书》:“丧服各有等衰,为父母持服一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持服指居丧期间穿着丧服守孝的行为,是中国古代丧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指为直系亲属(如父母)或其他尊长服丧时遵守的礼仪规范。其核心含义包含以下两点:

  1. 服丧守制

    指遵守丧礼制度,在规定的守孝期内(如父母丧通常为27个月)穿着粗麻制成的丧服,停止娱乐活动,并遵循饮食、居住等方面的禁忌,以表达对逝者的哀思。该制度源于周礼,在《仪礼·丧服》中有系统记载,后为历代法典所沿袭。

  2. “持”与“服”的字义关联

    • 持:取“保持、坚守”之义,强调持续遵守丧礼的规范性要求。
    • 服:指“丧服”,即五服制度中按亲疏关系穿着的不同等级丧服(如斩衰、齐衰等),引申为服丧期间的行为准则。

古籍例证:

南朝《南史·张畅传》载:“文帝崩,孝武帝即位,未及持服,而文帝凶问至。”此处“持服”即指新帝应遵循的服丧礼仪。清代吴敬梓《儒林外史》第二十四回亦有:“考选科道在即,你我的资格,都是有指望的。若是报明了丁忧家去,再迟三年,如何了得?”反映了官员因守制(持服)需离职的礼法约束。

文化内涵

持服制度体现了儒家“慎终追远”的伦理观,通过外在服饰和行为约束强化血缘宗法关系。其严格程度随历史演变有所调整,如明代缩短为27个月,但核心精神始终强调对亲长的孝道责任。


参考文献

  1.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1.
  2. 彭林. 《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华书局, 2013.
  3. 《仪礼·丧服》(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南史·卷三十二·张畅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持服”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守孝、服丧,主要在古代礼制语境中使用。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二、历史背景与用法

  1. 文献记载:
    • 《晋书·齐王冏传》提到“为齐持服”,指为齐王服丧。
    • 唐代韩愈《与郑相公书》中描述樊宗师“持服在东都”,说明其守孝期间的行为。
  2. 五服制度:
    • 古代根据血缘亲疏划分“五服”,持服等级不同。例如:
      • 儿子需守孝三年(最重);
      • 侄子辈按亲疏分“一服”至“五服”,服丧时间与服饰逐渐简化。

三、其他可能的解释

部分低权威性网页(如、8)提到“持服”有“敬佩、认同”的引申义,但此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可能为现代误用或特定语境下的延伸。

四、近义词与相关概念

“持服”是古代丧礼制度中的重要概念,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晋书》《唐律疏议》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博棋财成踩践岔路口大妈担隔夜忧大搜登仕堵击肥实丰度覆鹿蕉感契公出官级鲑菜诡诙归去来兮辞汗塌黄风雾罩诙谑将护见义敢爲监撰减妆交讁基级棘木之听金城石室旌善赍送课法控驾寇掠镂子推轮回磨洛泽埋声晦迹濛松门诊莫敖内畅凝然鸥水相依品学兼优贫宗千金字倾巢而出晴眉情文三冠善女人山头提刀弄斧涕喷为尔微分韦絃文葆鲜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