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徹縣的意思、徹縣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徹縣的解釋

亦作“ 徹懸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災患疾病,即撤去懸挂的鐘磬之類樂器,表示不敢貪圖逸樂。《禮記·喪大記》:“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禮記·曲禮下》:“大夫無故不徹縣。”《墨子·七患》:“故兇饑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徹縣。”《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已來,陰陽失序,風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 胡三省 注:“懸,樂懸也,天子6*宮懸,諸侯軒懸。大荒,大劄,天地有烖,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樂。”《清史稿·高宗紀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徹懸,齋戒。”參見“ 徹樂 ”。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徹縣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徹縣”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二、文獻出處與背景

  1. 《禮記·喪大記》記載:“疾病,外内皆埽。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說明當時不同等級的人需根據禮儀調整樂器使用。
  2. 《墨子·七患》提到:“兇饑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徹縣。”強調國家危難時,統治者需通過撤樂、減膳等方式自省。

三、行為意義


四、讀音與結構


五、綜合總結

“徹縣”是古代禮制中的特定儀軌,通過撤樂表達對災異的敬畏,兼具政治警示與文化象征意義。其記載多見于《禮記》《墨子》等典籍,反映了先秦時期的社會規範與倫理觀念。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資治通鑒》等史書中的相關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徹縣(ché xiàn)一詞,來源于古漢語,它指的是徹底、完全的縣。現代漢字拆分部首為彳和頁,筆畫數為12。徹縣的繁體寫法為徹縣。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徹縣的古漢字寫法是「辶縣」,辶是彳的古稱,它由一條代表路的橫線和兩個代表步伐的豎線組成;縣則與現代相同,由3筆構成。 以下是一個例句: 徹縣治理,要以民生為重。 組詞:徹底、徹夜、縣城、縣政府等。 近義詞:完全、徹底、全面、盡心等。 反義詞:片面、非徹底、不充分、不完全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