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靈柩。《後漢書·皇後紀上·光武郭皇後》:“遣使者迎 昌 喪柩,與 主 合葬。” 三國 魏 曹植 《王仲宣诔》:“喪柩既臻,将及 魏 京。”
“喪柩”是漢語詞彙,讀作sàng jiù,由“喪”和“柩”組成,具體解釋如下:
1. 基本含義 指裝有遺體的棺材,即“靈柩”。該詞屬于古代書面用語,常見于曆史文獻中對葬禮或遺體安置場景的描述。例如《後漢書》記載光武帝遣使“迎昌喪柩”,曹植在《王仲宣诔》中寫道“喪柩既臻”(靈柩已到達)。
2. 構成解析
3. 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特定語境中描述靈柩的遷移、安葬等。例如:“遣使者迎喪柩”(《後漢書》),或現代對曆史事件的複述。
注意:部分資料(如)将其解釋為“喪失親人的悲痛之情”,但根據更高權威來源(如漢典、古籍引文),該詞核心含義為實體靈柩,而非情感層面的悲痛,可能存在釋義偏差。建議優先參考古籍用例及權威詞典。
喪柩指的是裝載着死者屍體的棺材或靈柩。在喪葬儀式中,喪柩往往被擡着或放在車輛上搬運至火化或安葬地點。
喪(sāng)字的部首是一并字旁,總共5畫。
柩(jiù)字的部首是木字旁,總共9畫。
“喪柩”是一個漢語詞彙,來源于古代漢字的寫法,并且在繁體字中仍然保留着相同的形狀。
在古代,喪柩的寫法并不完全一樣。古代漢字中“喪”字的“人”旁寫作“大”,上方有兩個橫線代表“頭”,下方有橫線代表腰部,“柩”字的寫法相對簡單,與現代一樣。
1. 家人們哀痛地擡着喪柩,離開了殡儀館。
2. 在喪柩上擺放着鮮花和紙錢,表示對逝者的哀悼。
3. 當看到父親的喪柩被擡過去的時候,他淚如雨下。
喪事、喪禮、喪家、喪親、柩車、運柩
靈柩、棺褥、棺木、棺材
安放、安葬、出殡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