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像鳥、魚那種受驚的樣子。 明 張居正 《答蜀中開府譚二華書》:“ 蜀 地巖鄰番,其民獷悍易動,大抵綏之則靖,擾之則亂,怠則頓網詭銜,急則鳥驚魚駭。”
“鳥驚魚駭”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一、基本釋義
拼音:niǎo jīng yú hài
釋義:形容像鳥和魚受到驚吓時慌亂逃竄的樣子,多比喻局勢動蕩或突發變故時人們的驚慌反應。
二、出處與典故
出自明代張居正《答蜀中開府譚二華書》:“蜀地巖鄰番,其民獷悍易動,大抵綏之則靖,擾之則亂,怠則頓網詭銜,急則鳥驚魚駭。”
背景:張居正以此詞描述蜀地民衆性情剛烈,若治理不當(如過度壓迫或松懈),易引發群體性慌亂。
三、用法與結構
四、近義詞與延伸
雖搜索結果未明确列出近義詞,但可根據語境關聯以下詞彙:
五、例句參考
如需進一步了解曆史背景或完整出處,可參考明代文獻《張居正集》。
“鳥驚魚駭”是一個成語,意思是形容事物突然出現或突然發生,使人吃驚或震驚。它由兩個詞組成:鳥和魚。拆分部首和筆畫如下:
鳥:部首鳥,總筆畫數17。
魚:部首魚,總筆畫數11。
“鳥驚魚駭”的來源可以追溯到《莊子·逍遙遊》中的一句話:“鳥之将死,其鳴也哀;人之将亡,其言也善。”意思是即将死去的鳥發出的聲音是哀傷的,而即将滅亡的人說出的話卻是善良的。這句描述使得鳥和魚成為比喻,用來形容某種情況與人們的期望相反。
在繁體漢字中,“鳥驚魚駭”并沒有特定的寫法。不過,根據古時候漢字寫法的特點,可以将“鳥驚魚駭”寫成“鳥驚魚駭”,整體更加古風古韻。
例句:
組詞:鳥類、驚訝、魚類、驚奇、駭怕、突然、震驚。
近義詞:大吃一驚、大驚失色、大吃一驚、吃驚不已。
反義詞:心平氣和、平靜、如常。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