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符合上意。《汉书·孔光传》:“奉使称旨,由是知名。”《陈书·赵知礼传》:“ 知礼 为文赡速,每占授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资治通鉴·后晋齐王开运二年》:“战士重伤者,赏不过帛数端,今优人一谈一笑称旨,往往赐束帛、万钱、锦袍、银带,彼战士见之,能不觖望。”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 康熙 某年,詔宣 青浦 沉文恪公 荃 入内廷赋诗,称旨,赏貂裘一袭。 沉 绘‘殿廷槖笔’、‘閤门赐貂’二图,以纪荣遇。”
“称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符合上意,尤其在古代多用于形容言行或文章与上级(如皇帝、官员)的意图或要求高度契合。以下是详细解释:
官方文书与使命
常见于史书记载,如《汉书·孔光传》提到“奉使称旨”,指完成使命符合皇帝要求;《陈书·赵知礼传》中描述其拟写军书“下笔便就,率皆称旨”,强调文书内容精准契合上意。
赏赐与评价
《资治通鉴》记载,优人(艺人)因谈笑“称旨”获厚赏,而战士重伤仅得薄赏,突显该词用于评价是否符合统治者喜好。
“称旨”是带有历史色彩的词汇,核心在于“符合权威意图”,需结合语境理解。如需进一步探讨具体文献案例,可参考《汉书》《资治通鉴》等史料。
《称旨》是一个成语,意思是符合心意,合乎要求,令人满意或称赞。
段落2:拆分部首和笔画《称旨》由部首“禾”和“言”组成,部首“禾”表示与农业相关,表示与粮食、农作物等有关的事物;部首“言”表示与言语、语言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0。
段落3:来源和繁体《称旨》最早出现于《说文解字》一书中,书中解释为“称赞意合人旨”,具有褒义。在繁体字中,它的写法为「稱旨」。
段落4: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常使用古篆字体,例如:
这件作品品质高雅,用心之处尽显,真是《称旨》的一件艺术品。
段落6: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组词:符称旨、称旨不终。近义词:称心如意、心满意足。反义词:失望、不合要求。
【别人正在浏览】